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从中欧的视角看新兴权利保障
——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柏林举行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山

    当地时间10月22日,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围绕“新兴权利保障:中国与欧洲的视角”这一主题,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变化,一方面催生了许多新的权利,如数字人权、基因权利等;另一方面,也对传统人权赋予了新的数字化形态,如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劳动者的离线权等。”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教授在致辞中说,这给当前“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带来了挑战”,而聚焦新兴权利保障“体现了中欧两大文明对新兴权利的共同关切”。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曾凡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和欧洲对人权问题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差异。中德和中欧之间都保持着政府间的人权对话,双方在民间智库和专家学者层面也就人权问题保持着经常性的交流,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实践。我们开展对话的目的,应该是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而不是相互指责,搞冲突对抗。”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与德国中国文化基金会共同承办。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蒋建湘教授表示,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追求。新兴权利概念的提出及其保护实践的多样性,是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各国学者才有学术交流的必要,这也是我们举办中欧人权研讨会的意义。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与会的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别人和其他的文明。2023年11月,我曾去过新疆喀什,拜访过普通的新疆人家。西方媒体上很多关于新疆的报道是错误的,他们在撒谎。很多瑞典人从来没有去过新疆,这是他们被误导的原因。”谈到世界人权状况,布劳尔强调,“最大的挑战以及不确定性是我们是否能够联合东西方不同的声音,团结起来,构建合作的桥梁。”

    关于科技的发展给人权带来的影响,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对记者说:“一方面,它增强了人权保障的普惠性和平等性,并且拓展了公民享受基本人权的范围。例如,只要有网络和终端设备,理论上城市与乡村都可以享受平等的信息资源。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对于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也会更加有力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特别是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下图为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现场。

    李山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