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汝健
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50项、完成产业化项目50余项、引进各类高级人才300余人……在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该院院长刘红燕回顾十年发展时感慨道,从创新知识加工到研发建设顾问,再到技术发展后援,研究院共为300余家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亿余元。
成立于2014年9月的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在河北成立的唯一一家政产学研机构,拥有技术研发转化、区域科技招商、政府智库建设和人才交流培育4项核心职能。
“新机构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需要资金支持。”刘红燕表示,根据北京大学与邯郸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协议,邯郸每年应给研究院拨付2000万元科研经费和500万元运营经费。但实际上,研究院十年来仅申请过7000万元经费。对此,刘红燕表示,研究院不是“啃老式”成长,而是尽可能地自力更生。
刘红燕介绍,在开源节流的同时,研究院还通过申请各类重大项目、为企业搭建联合实验室、为各级政府做咨询等形式,用智慧创造资金,确保自身平稳运行。
在研究院成果展厅,生命科技、现代农业、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6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成果琳琅满目,是研究院科研实力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十年磨一剑,我们逐步探索出适合邯郸、适合河北的发展模式。”刘红燕说,研究院做的其实就是产品开发,让从北京大学选来的项目都能孵化转化。
产学研合作虽是一条艰难之路,但研究院持续攻坚克难,围绕核心任务,先后协助邯郸市人民政府成立智库,依托北京大学校产等资源协助区域进行招商。由研究院打造的首家产业基地——肽谷健康产业基地,于2022年1月落户馆陶县。“这是一家年产万吨级的智能化植物肉工厂。”馆陶县委副书记孙辉说,这为馆陶县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将要建设的第二个基地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由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牵头。”刘红燕说。
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兼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敬超介绍:“开发区上半年GDP增长指标达9.2%,财政收入和规上工业增加值都在20%以上。这些数字,离不开科技和金融的助力,更离不开研究院的鼎力支持。”张敬超透露,下一步他们将加大与研究院的合作,为墨粉、白色家电、水电解制氢设备、重压力容器储运装备四大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十年来,研究院搭建起北京大学与河北深化科技合作的桥梁,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示范标杆。”河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建锋表示,河北围绕低空经济、钢铁制造等领域发布了359个创新应用场景,希望研究院充分发挥平台阵地作用,将北京大学的各领域研究成果在河北“首发首推首试”。
面向未来,刘红燕说,为促进更多研发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研究院将在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再创新机制,绘就京津冀协同创新校地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