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西藏阿里:荒滩种下“牧草绿”

◎本报记者 杨宇航

    金秋十月,在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尼龙村,一片片绿盈盈的牧草长势喜人。

    10月16日,记者见到尼龙村村民加措时,他站在自家草场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科学种植让我们每亩收入翻了几十倍,今年预计能挣到十万元呢!”

    曾经,尼龙村被“尼龙地薄草不长,牛羊瘦来人心慌”的阴霾笼罩。不过,今年以来,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刘海聪及其科研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当地结合区域环境特性进行精细化管理,让昔日的荒漠化土地焕发新生。

    刘海聪向记者介绍,针对尼龙村高寒、干旱、贫瘠的特殊环境,他们精选并培育了燕麦、黑麦、箭筈豌豆等优质牧草品种。这些草种生长迅速,且更加耐寒耐旱。因此,草原的覆盖率和牧草产量均实现了增长——每亩鲜草产量增至1480公斤,干草总产量实现34.51吨。这不仅让每户牧民年均增收2500元,更让尼龙村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赢。

    “项目团队还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机械作业、合理密植、改善灌溉条件,让草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措勤县农牧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吾金次仁介绍,这不仅解决了牧民饲草料短缺的问题,还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贡献了力量。

    人工种草项目推动了措勤县乃至阿里地区的乡村振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产品安全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增加饲草产量,更是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种草之路。”刘海聪信心满满地说。

    刘海聪表示,科研团队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引入更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提升人工草地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同时,他们还将积极加强研究,旨在培育出更多适应阿里地区气候条件的优质牧草品种,为人工种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