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实习记者 夏天一 本报记者 宋迎迎
前不久,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在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发布。该车采用氢动力,行驶全程实现“零碳”排放,产业引领意义非凡。
这一国之重器,以及我国第一列“和谐号”、第一列“复兴号”、第一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都出自青岛市城阳区。城阳,之所以频频“出圈”,正是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写照。城阳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创优科技服务机制,全力护航“创新之花”,从而结出“产业之果”。
引导立项推动科技创新
“区科技局在我们项目申报上帮了大忙!在省、市级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区科技局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政策指导和材料提报等服务,大大提升了项目申报的效率。”10月10日,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董征告诉记者。
通过建立项目储备清单、项目扶持专项宣讲、邀请专家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城阳区科技局“手把手”地引导企业展开项目申报。特别是在引导企业申报项目前,城阳区科技局会提前摸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梯次培养,有的放矢地引导。
“我们通过全周期服务,协助企业进行科创项目申报立项,引导创新资源集聚,提升企业创新力。”城阳区科技局综合科科长张昊生介绍,科创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已在城阳区形成了示范效应。“城阳的企业极具创新潜力,科技局要做的,是通过服务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参与科技攻关。我们希望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企业加入科技创新的行列中,以创新力的凝聚推动城阳的高质量发展。”他说。
海洋食品研究院等4家单位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创新工程)立项支持3200余万元;国华智能获批省鲁渝科技协作立项支持100万元……仅2023年,城阳区便共计引导科创企业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立项37项,项目总金额达8660万元。
资金汇聚促进产业创新
项目到位后,如何合理使用经费往往成为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对此,城阳区科技局持续提升服务,帮助企业进行项目经费规划,确保每一笔钱都合理、合规地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城阳区科技局围绕在研的科技企业以及意向申报各类科技立项的企业,定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财务核算规范化培训会,邀请财务领域的专家全流程辅导企业分配资金。
“不仅如此,项目立项后,我们会一对一跟进,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答疑解惑。”张昊生告诉记者,按照规定,企业拿到经费后,需要自筹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项目研发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变现,以此推动产业创新。
城阳区用活科创资金的举措远不止于此。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贵也是一个颇为现实的问题。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城阳区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我们企业在银行贷款230万元,每年的利息大约88000元。依靠科技局的贴息补息政策,每年能减免的利息可达7万元。”青岛中鉴高科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凯告诉记者。
借助科技部科技金融“创新积分制”新型政策工具、青岛市“投保贷”联动业务、城阳区贷款贴息补息等政策引导,城阳区科技局2023年共为300余家企业申请贴息1200余万元,引导近20亿元资金流向科技型企业,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源头活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今年是青岛市城阳区建区30周年,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城阳区科技局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我们将以更周到的全流程服务护航科技创新,积极构建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产业化水平。”城阳区科技局局长纪玲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