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雍 黎
通 讯 员 叶 露 李雪薇
如何像工厂生产零部件一样种蘑菇?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万盛经开区”)探寻答案。
在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只见一簇簇饱满的金针菇从装满玉米芯、米糠等原料的塑料瓶中探出头来。
“使用新技术后,金针菇的单产明显提高了,而且菇柄粗细适中、菇帽饱满,品质非常好。”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食用菌菌种提升项目负责人易思富喜上眉梢。他所说的新技术,就是液体菌种技术。运用该技术可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生产,从液体菌种培养到菌种接种环节,大部分采用机器自动化流水线作业,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污染率。
作为万盛经开区食用菌行业的“领头雁”和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该公司自投产以来可日产食用菌150吨,年产5万吨。除包装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制菌、装瓶、冷却、培养、搔菌、插片、采收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操作,生产无缝衔接,天天都能出菇。
在南桐镇岩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依靠科技设备,赤松茸也告别了“看天吃饭”。
“赤松茸一般在春季出菇,但由于我们采用了爱尔兰式保温棚,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目前基地里的赤松茸仍在陆续出菇,品质相当不错。”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恒温大棚和恒温恒湿系统的应用让基地实现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产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据了解,南桐镇岩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于2023年12月竣工,总面积4800平方米,建有5个恒温出菇棚,预计年收入达85万元,年利润20万元。
这是万盛经开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缩影。万盛经开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工厂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成势。同时,通过“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当地组织食用菌专家对接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着力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培训,企业工人和农户实操能力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全区食用菌种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是万盛经开区农业重点产业,拓展到鹿茸菇、赤松茸、黑皮鸡枞菌、猪肚菇、秀珍菇、羊肚菌、白参菌等10多个种类。万盛经开区成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达20余家,年生产食用菌5.5万吨,产值约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