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通讯员 张子珂 本报记者 韩 荣
“以前农业浇地是大水漫灌,既费人力又费水。县里安装水肥一体化智能机后,实现了膜下滴灌,不仅节约了用水量,还节约了肥料,一年下来能节省5万元左右。”9月16日,山西省祁县水利局建设股科员王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近期公布,祁县成功入选。
当日,记者来到祁县昭馀镇西六支村高效节水大田示范区。设立在道路旁的“节水驿站”十分吸睛。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设施,而是500亩土地智慧节水灌溉的“心脏”。带着好奇,记者走进“节水驿站”一探究竟。
建立四项机制,告别“大锅水”
在“节水驿站”内,智能水肥一体机静静地运行着,清澈的水流携带着肥料,通过密布的管道系统,以滴灌的方式滋养着每一株作物。田间地头,56个智能阀竖立其间,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田地。
西六支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社员李太平介绍,这些智能阀与智能水肥一体机连在一起,通过精确控制和调度,实现对灌溉区域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还是天气变化,都逃不过这些智能设备的‘法眼’。它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和水量分配,确保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他说。
西六支村的高效节水大田示范区,是祁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缩影。近年来,祁县因水因地制宜,建立分水权、定水价、发奖补、建协会四项机制,以水价杠杆撬动节水,让农业告别“大锅水”,节水技术进入田间。
在祁县,像西六支村这样的高效节水大田示范区共有7个,皆由祁县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高效节水大田示范区结合优势农产品,实施大田作物加密管道及膜下滴灌工程、杂粮小米经济型微喷灌工程、梨果蔬菜标准化滴灌工程、生态温室智能化微灌工程,实现了精准灌溉、全程节水,让“浇地”变成“浇作物”。
目前,祁县全域耕地实灌面积达到39.5万亩,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27.45万亩,占比69.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56万亩,占比82.43%。
精准计算水费,拧紧“节水阀”
在祁县昌源河数字灌区综合管理平台,工作人员正在远程操控各渠系闸口。该平台能够直观反映昌源河灌区的整体情况,同时,管理站的电脑端平台可以远程操控渠系分水闸开关,接入闸门水流量数据、电量数据、控制数据和视频数据。
近年来,依托数字孪生平台,祁县实现了对灌区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灌溉用水情况,精准计算水费,有效避免了传统方式下的水资源浪费和费用纠纷。”祁县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信息化负责人李刚介绍,该平台还集成了智能调度系统,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及天气条件等因素,自动调整灌溉计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祁县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有着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县域内主要有5个农业灌溉区,承担全县粮食及果蔬生产的主要供给。”祁县水利局局长赵宏介绍。他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以来,祁县通过建立数字灌区综合管理平台、组建农民节水协会等方式,让精准管理环环相扣,实现了100%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阀”越拧越紧的同时,也为连年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对此,祁县副县长王海旺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祁县将不断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依托,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