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9月15日起,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集中开展。一系列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异彩纷呈的科普嘉年华火热上演,为公众奉上一场科普盛宴。
20余年来,全国科普日举办重点科普活动近60万场次,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备受瞩目、广受期待的科普盛事。全国科普日是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4.14%,比2015年提高了7.94个百分点,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趋势。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向前列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在这一背景下,更需要发挥科普的服务大局、价值引领作用,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石”,构建科普“软实力”战略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开展更聚焦、更有针对性的工作,引导事关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人群了解科学前沿,增强创新自信,激发创新热情。
正因此,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一大特点是,面向高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公务员和广大公众,开展多层次、分众化高阶前沿科普。百年学会、国际大科学计划、新质生产力科普展等活动,多角度展示我国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创新成果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工作者风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普工作正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回应创新发展对科普的紧迫需求,要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新格局,将科普工作融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载体和契机,不断优化高质量科普供给,推动前沿科技和重大成果更加可知、可感、可触,必将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更磅礴的创新热情,让建设科技强国的动力更足、活力更强、步伐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