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智造锦绣传奇 焕发非遗生机
广西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居民在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徐庆群 本报记者 刘 昊

    “他总是说,要努力把绣球做成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我总嫌他说大话。”王秀芬嗔怪地瞅了一眼坐在她旁边的丈夫刘昌磊。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刘昌磊憨憨地笑着说。

    8月27日午后,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的店铺里,王秀芬、刘昌磊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王秀芬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专业,2008年的一次广西之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我很喜欢绣球,买了很多送给亲戚朋友。后来我和这里的绣娘熟悉起来,她们总是要卖给我绣球,看到她们哀求我的眼神,我就不忍心不买。”王秀芬说,后来她和刘昌磊商量帮助绣娘卖绣球。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于2013年成立了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绣蕴坊”),并从矿产行业转型进入绣球产业。

    “刚开始,效益并不好。纯手工制作的绣球产量低,不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绣娘队伍非常不稳定。”面对这些问题,王秀芬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制作绣球。经过摸索,她开始学习全自动绣花机、激光裁切机等设备的使用方法,推动实现了特定制作环节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这些设备不仅解决了绣娘手工裁剪工序中不标准、效率低的问题,还实现了绣球个性化定制及规模化生产。

    目前,绣蕴坊的绣娘从最初的十几名发展到现在的680名。2018年,绣蕴坊开始盈利,目前年收入近800万元。在带领绣娘们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王秀芬制作绣球的技艺不断提升,成为靖西绣球非遗传承人,获得了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内的多项荣誉。如今,靖西绣球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个国际场合亮相。拥有美好吉祥寓意的靖西绣球,正如刘昌磊希望的那样,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符号。

    除了靖西绣球,广西还有很多能够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的壮锦;传承千年的德保民间传统工艺隘章土布;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奇葩”的德保提线木偶戏,以及壮剧、柳州山歌、马骨胡、独弦琴等。这些文化遗产用一根根针线、一个个图案、一句句唱腔、一条条音符演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锦绣传奇。

    近年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百色市推进《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建立评估制度,制定百色市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政策;广西靖西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文化资源转化,壮锦、绣球制作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萍告诉记者:“对于隘章土布,我们除了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制作精髓外,还通过培养传承人、改良织布机等方式,扩大产品范围,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同时,我们还让‘非遗’互相借力,比如德保提线木偶戏与马骨胡、壮剧共同借助‘文化进万家’和‘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得到了更多人喜爱,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活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