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他们守护祖国边关,我们守护他们健康”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高月团队服务高原官兵纪实
高月(右)为战士把脉问诊。 受访单位供图

    ◎李虹璇  王 迪  本报记者 张 强

    阳光刺眼,空气稀薄,蓝天白云下,雪山巍峨耸立。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高月团队正在帕米尔高原上紧张忙碌着。他们背着行囊,带着仪器,为守护高原官兵健康全力以赴。今年以来,他们多次赴高原开展系列调研。

    立下志向

    潜心高原医学研究

    4月20日,军事药学专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高月带领团队沿中巴友谊公路进入帕米尔高原,前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开展调研。这些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塞。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一次到海拔4733米红其拉甫哨点,第一次了解此处的疾病谱。”高月说,“在这里,我们与西藏军区总医院、新疆军区总医院等兄弟单位,共同守护高原官兵健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月团队成员分6批,围绕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并对团队研制的中药复方的抗高原缺氧能力进行现场测评。他们还积极参与各类实战化演训,实时收集基层一线官兵卫勤保障中的现实需求,形成系列调研报告。

    “此次高原调研任务,我们不仅收集到详细数据,更锻炼了团队打硬仗的本领,坚定了团队成员潜心高原医学研究、服务高原官兵的决心。”高月说。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高原部队伤病防治难题,高月团队每年都会定期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调研。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

    1990年3月,高月第一次登上高原执行任务。在这里,她首次与高原官兵面对面。黝黑的面庞、皴裂的皮肤,烈日炎炎下,高原官兵昂首伫立,保卫祖国边关。

    “我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高原上的边防战士。”高月回忆道,“他们只有二十出头,我当时也是二十多岁,特别明白这是一个爱美的年纪,而他们看起来却比同龄人沧桑很多。”

    “高原总得有人上来守护。”这是高原官兵对高月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坚定了高月守护高原官兵的决心。

    从此以后,登上高原调研官兵所需成为高月团队每年必须要做的事。“他们守护祖国边关,我们守护他们健康。”高月说,“我们必须要知道,怎么让高原官兵的脸色更好,怎么让他们的嘴唇不干裂,怎么让他们的手不那么冰冷。”

    重点突破

    研发智能诊疗系统

    多年来,高月团队将高原病防治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聚焦高原医学,不断突破创新。

    高原病防治,诊断是基础,药物是关键。为了提高官兵在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和作业效能,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高月团队研发的相关药物已在基层部队广泛应用。

    “基于高原气虚证,我们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黄芪等,并通过道地产区调研、活性成分筛查,确证其安全有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茂星说,“高月老师常对我们说,我们的官兵值得用最好的药——从红景天到人参,我感受到了高老师对高原官兵的爱和责任。”

    为了测试药效是否稳定,制剂是否适合官兵,高月常常会亲自试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娴勰说:“还记得我们获得某药的第一批中试样品时,高老师摘下口罩就尝了一颗。这不仅体现了她对研发团队的信任,还体现了她对高原官兵负责任的态度。”

    近两年来,高月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抗高原病药物研究,研发出2种功能助剂、3个特需药品成功立项。

    一次,高月给高原官兵看诊结束,返回驻地。一路上她思来想去,“如果官兵们需要复诊,但身边又没有医生可怎么办。”高月担忧地说。“那就用手机看病呗。”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维随口一句话,却将诊疗智能化的种子播在了高月的心里。

    说干就干。刚回到北京,高月就召集团队中特种医学、生物信息、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等不同学科方向的成员,开展相关系统研发可行性的讨论。通过思想碰撞与持续研究,他们将系统的科学性、准确性作为重要前提,结合中医临床经验,对诊疗结果进行判别和矫正,成功研发了智能中医药诊疗系统,完成了“病—证—症”的智能化诊断和处方推荐。

    赤诚服务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

    “每次上高原,我都会带着学生一起去。因为我知道,只有亲眼看到边防官兵的真实状况,才能让年轻一辈明白我们工作的意义。”高月说。

    2022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倪喆鑫和柏志杰加入高月团队成为助理研究员,开启了他们的高原病防治之路。2023年,他们作为团队成员跟随高月6次前往高原执行任务。

    “每到一处驻地,高老师都会带着我们给高原官兵义诊。”倪喆鑫说,“我们短期急进高原,能在高原上保持与平原地区相同的工作强度,已经很难了。所以我们更加明白,高老师在高原上连续给近百位官兵把脉开方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一人一方,各人各药,面对上百名问诊官兵,高月一坐就是一整天。“高老师一刻不停地给战士们看病,累得面色煞白,嘴唇青紫。我们都在劝她多休息一下,她总是嘴上说着知道了,但却从没停下过。”柏志杰说。

    如今,高月团队共有45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5岁。这支年轻的队伍踏过高原上的冰雪,走过高原上的苦寒,为守护高原官兵的健康贡献着力量。

    近期,他们多次进入帕米尔高原,深入喀喇昆仑腹地,穿越川西高原,进驻藏北高原。他们的调研突出“四个不同”,即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区域、不同驻训时长和不同军兵种。目的是全方位了解高原官兵的具体状况与需求,增强高原卫勤科研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尽管时间紧、任务急,进驻海拔高,但高月团队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高原特需中药研究上升到新高度。”高月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