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故宫里的大戏楼曾不止一座

    【博览荟】

    ◎李文洁

    清宫历史上共修建有5座三层大戏楼,它们分别是圆明园同乐园、颐和园德和园、北京故宫的寿安宫戏楼与宁寿宫畅音阁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寿安宫戏楼在嘉庆四年(1799年)被拆除,故今人关注不多;而畅音阁至今仍保存完好,其院区现为宫廷戏曲陈列专馆。

    寿安宫位于故宫外西路偏北处,现为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该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几经易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为寿安宫。寿安宫整体呈三进院落格局,原寿安宫戏楼位于寿安宫的第二进院落内,与寿安宫正殿相对而立。

    历史上,寿安宫曾先后出现过两座三层大戏楼,一座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搭建的临时三层大戏楼,另一座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式修建的三层大戏楼。它们分别是为庆贺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和七十寿辰而搭建的。

    据档案记载,第一座寿安宫戏楼是在临近皇太后生日时搭建,时间非常仓促,并使用了大量的夹幔、夹帘等材料。当年皇太后生日后,清宫档案中便再未见过使用、维修这座戏楼的记载。

    第二座寿安宫戏楼在拆除前,多有修缮记载。尤其是皇太后七旬、八旬整寿的万寿庆典前,多有油饰、安装和修理戏楼机关、道具等修缮工程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薨逝,寿安宫戏楼从此被闲置。直至嘉庆四年乾隆皇帝崩逝,嘉庆帝才下令将戏楼拆除,并将戏楼后的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两座寿安宫戏楼虽已在历史的尘烟中消失,但我们仍可从故宫博物院藏《清人万寿图卷》中略窥其形。该卷图定稿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从时间看画的是寿安宫临时大戏楼。画中,戏楼上的人正在匆忙检查、布置戏楼,似在等待皇上、皇太后銮驾的到来,也让我们清晰感知清宫内廷对万寿庆典演剧的态度和活动的热闹程度。

    畅音阁位于紫禁城外东路的宁寿宫后区东路,其院区建筑由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和东西两侧围房组成。该院区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4年后竣工。初建时的畅音阁院区格局与如今并不太一样。

    一是现今东西两侧的围房原为转角楼,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才拆除了转角楼上层改建的,这极大地保障了院区内观演戏曲的采光条件。二是院区建成后,嘉庆帝下令在扮戏楼南面接盖了一座抱厦式扮戏房。这座扮戏房后被拆除,故少有人知道。其位置在今扮戏楼南面月台处,月台上至今仍留有柱础遗迹。

    畅音阁整体通高20.71米,气势恢宏,装饰华丽,非常具有皇家气派。从表面看,畅音阁有三层,分别是一层寿台、二层禄台和三层福台,总面积达685.94平方米。实际上,畅音阁还有地下一层和寿台南侧的仙楼。畅音阁一层和二层、二层和三层之间各有一个小的夹层。畅音阁各层之间有天井和地井相通,演员和道具可以根据表演需要在各层天井、地井自由穿梭搬运。这些天井、地井在不用时便用提环板覆盖,使之与戏楼台面看起来无异。

    扮戏楼与畅音阁后檐相接,其内部与畅音阁一层、二层相通,使二者整体呈“凸”字形。扮戏楼二层至今仍有清宫演剧时使用的道具龙车骨架和用于穿梭戏楼各层的升降器械。阅是楼和东西围房是皇帝、后妃与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现被改造为宫廷戏曲文化展室。其中,阅是楼一层内部多设隔罩,上面装饰有精美的清宫戏画,如《昇平雅乐图》《定军山》等;东西围房的后檐墙则贴着《清人万寿图卷》中演剧画面。

    虽然寿安宫戏楼已经消失,但畅音阁的存在不仅展示了清宫戏楼的巍峨气派,而且反映了清宫戏曲文化的繁荣和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成就。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馆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