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在为饲用小黑麦测产。 受访者供图 |
【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韩 荣
近日,记者在山西代县南家寨村看到牧草收割后的景象——疏松的土壤中夹杂着泛黄的草根,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淡淡青草香。
“收割前的饲用小黑麦有一人多高,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代县南家寨村村民陈国樑告诉记者,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繁茂的牧草。牧草收割后,玉米播种入地,不久之后玉米植株就会茁壮成长,实现一地两种。粮草轮作,既富了农民,又肥了地力。
探索轮作技术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受气候条件限制,玉米重茬连作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出现减产、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此外,在冬春季节,很多土地闲置,容易受到风、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山西积极探索休耕轮作技术。
作为一种用地养地的结合式种植措施,轮作技术不仅能促进作物均衡吸收土壤养分,还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生态效益显著。
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董宽虎举例说,如果将豆科优质牧草引入轮作体系,可以利用其根系入土深、根量大、共生固氮能力强、耐盐碱、耐瘠薄和耐干旱等特性,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肥施用等目的。
粮草轮作还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牧草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覆盖度大、覆盖时间长,对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绿化荒山荒坡等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以来,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在体系首席专家侯向阳的带领下,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科学发挥和利用冬闲田、中低产田的资源潜力和优势,融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种草,集中突破草田轮作、种养结合技术和模式瓶颈,积极探索适宜山西不同区域的高效饲草种植模式。代县便是山西省北部冬闲田饲用小黑麦高效生产及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之一。
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院长夏方山介绍,我国饲草缺口大。饲用小黑麦是一种粮饲兼用作物,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特性,能缓解饲草短缺问题。
“代县地处山西北部,与省内闻名的畜牧县山阴县毗邻。在代县探索粮草轮作模式,不仅能利用冬闲田,还能就近为饲草找到销路。”夏方山说,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饲用小黑麦+玉米”的轮作模式,可以二次利用大秋作物收获后的冬闲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饲草,翌年5月中下旬收获后再种植玉米。
日前,经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测定,代县5个品种的饲用小黑麦平均干草产量为每亩603.16千克,其中“奥科泰”饲用小黑麦最高产量达每亩660.34千克,且植株高、叶量大,饲用价值高。“目前市场上每吨干草售价1450元,按照这个价格,农民每亩地纯收入可增加314.35元。”董宽虎告诉记者。
农民尝到甜头
代县不仅发展了“饲用小黑麦+玉米”的轮作模式,还积极探索“饲用燕麦+粟米”的轮作模式。
代县土肥水好,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当地所产黍米颗粒饱满、品质优良,是酿制黄酒的主要原料。
《代县志》记载,宋代杨家将驻守雁门关,每逢出征,当地百姓便以自产黄酒犒军,可见当时民间就已酿制黄酒。
黍米也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黍米一般在每年6月下旬种植,在此之前田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侯向阳介绍,根据黍米的种植时间,团队选定饲用燕麦作为粮草轮作的饲草品种。
“燕麦是禾本科一年生饲草,具有抗旱、耐寒、适应能力强、产量稳定、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畜牧区枯草季的主要饲料来源。”侯向阳说,团队在试验基地尝试将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变为一年两熟,采用“饲用燕麦+黍米”的草田轮作模式,于早春3月中下旬播种饲用燕麦,6月上旬收获燕麦后播种黍米,实现黍米、饲草两种植,有望提高当地村民收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轮作种植牧草,当地养殖户也尝到了甜头。
代县养牛户李恒仁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在当地承包了200亩土地,平时种植经济作物,冬闲时种植饲草。“一头10月龄前的小牛一天大概消耗15元饲草,使用自家种植的饲草后,每天在饲草上的消费比原先减少了三分之一,现在一头小牛每天只需不到10元就能‘吃饱喝足’。”李恒仁高兴地说。
侯向阳表示,粮草轮作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对山西省北部畜牧业和种植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