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观点要览】
文章:《关于发展我国秸秆菌业的思考》
期刊:菌物研究,2024年第2期
作者:李玉
评荐: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菌类是天然的粮仓。近年来,我国每年食用菌消费量在4000万吨左右,食用菌已成为继粮、菜、果、油后,我国第五大种植业。中国食用菌产业下一阶段应如何做大做强,促进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是值得所有从事食用菌产业工作的人员以及科研人员深思的问题。
我国秸秆年产量约9亿吨,占世界秸秆总产量的20%—30%。作为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剩余物,秸秆焚烧会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传统食用菌多数为木腐菌,为此,李玉院士提出“秸秆菌业”这一命题,研究如何使木腐菌草腐化,利用秸秆栽培草腐菌,促进秸秆废物利用,优化循环经济模式。
该文对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秸秆菌业概述、秸秆菌业的挑战与机遇、秸秆基质化利用、秸秆菌业高效转化和秸秆菌业与“双碳”等六方面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同时,综述了李玉院士团队菌类作物多组学整合数据库建设的情况。文中指出数据库包括50个参考基因组、265个基因表达图谱和621份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覆盖约90%的全球商业栽培食用菌物种。此外,李玉院士团队还筛选出高效利用作物秸秆的食用菌菌株10个,选育新品种4个,以及多个优化的秸秆基质配方等,为行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总体而言,我国对作物秸秆利用率正在稳步提升,但仍需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相关技术,以实现秸秆的高效、环保和综合利用。例如通过菌类作物转化秸秆的方式取代秸秆的普通处理(如热解、碳化、糖化等传统工艺),可使经济效益提升2.42倍。
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合理有序、高效地利用资源,在保障食物安全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充足、健康、优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