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干部为战士们讲述老连长的战斗故事(2023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永进摄 |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何雅倩 郑夏云
5月9日,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广场上,记者旁观了一场特别的仪式——来自“杨根思连”的官兵执行演训任务归来,征尘未洗,便在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前整齐列队。
这天是“杨根思连”命名74周年纪念日。队列最前方,连队干部仇安代表全连官兵,向老连长报告此次演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感受。
阳光下,特级英雄杨根思的雕像以冲锋姿态巍然矗立。官兵们高呼“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74年前,杨根思用生命践行“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近日,记者走进“杨根思连”,深深感受到,杨根思从未离开——他们把胜战铁骨练得越来越坚硬,把胜战刀尖磨得越来越锋利!
传承英雄血脉 践行忠诚誓言
肖荣基是“杨根思连”的第6986名士兵。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等功臣肖思远烈士的弟弟。2022年12月,在“杨根思连”的入连仪式上,肖荣基郑重宣誓:“做新时代英雄传人,把一辈子交给党!”
在“杨根思连”,官兵特别重视用充满仪式感的传统教育播撒英雄火种:新兵下连、官兵调入,读的第一本书是《杨根思》,照的第一张像是与杨根思雕像的合影,参观的第一个场所是连队荣誉室……
近距离触摸杨根思的英雄事迹,肖荣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力量,一种英雄的召唤。那晚,他坐在老连长的床铺前,在心底对哥哥肖思远说,“在这里我时刻都能感受到英雄的气息,在这里我找到了争当英雄的归属”。
“杨根思连”还有一个传统——把学理论“当日子过”。他们每周组织一次理论串讲,每月举办一场“根思小讲堂”,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长此以往,该连官兵在灵魂深处传承了英雄的血脉,种下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种子。
英雄的故事,激励着英雄的传人;英雄的传人,重复着英雄的故事。
2016年,连队执行南苏丹维和任务期间,当地爆发大规模冲突,武装分子将炮口对向联合国维和营地和难民营。“杨根思连”依令在外围防线预设反坦克狙杀组,这极可能是有去无回的任务。就在几个小时前,一枚火箭弹击中了105号步战车,负责警戒的“杨根思连”战士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
连队挑选队员时,让已婚的、独子的后退一步,没有一个人动;让是党员干部的前进一步,所有人齐刷刷地站了出来。最终,8名勇士组成突击队,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
“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硬指标。”连队干部王玉恒说,自组建以来,连队官兵面对再重的任务,没有一个叫累的;再多的困难,没有一个打怵的;再大的危险,没有一个后退的……人人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忠诚誓言。
追求创新突破 争当打赢先锋
去年盛夏,热浪袭人。该旅演训场上,硝烟弥漫、战车轰鸣,一场合成营战术演练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各种新式作战力量和作战方法助力下,担任主攻任务的“杨根思连”突破“敌”防御前沿,向纵深发起攻击。
一场演练下来,连队的亮眼表现,让指挥所内的旅领导赞叹不已。
“胜利不可复制,打法要敢于创新。”这是“杨根思连”官兵赓续传承的一种思想共识。
1946年攻打泰安的战斗中,杨根思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首次获得“战斗模范”称号。由此,他开始迷上炸药,没事就研究爆破技术。后来,由于爆破手段灵活,屡立战功,他获得了“爆破大王”的称号。
“敢于追求创新突破,源于大家对胜利的渴望。”战士祁行告诉记者,近年来无人装备在战场上被应用广泛,连队组建攻关小组,搜集无人设备作战运用资料,经过反复论证试验,一批改装的无人装备先后走上演训场。
2022年8月,一场红蓝对抗战斗在某综合训练基地打响。战士张鑫垚一边操控连队新改装的无人侦察车隐蔽抵近蓝军,一边向战友通报情况。根据无人侦察车获得的情报,连队在攻坚任务中仅付出极小代价,就拔掉数个蓝军火力点,成功打开突破口。
“官兵既是胜利之本,也是创新之源。当然,这些创新必须来自于演训实践、服务于演训任务。”王玉恒介绍,连队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激发官兵创新潜能,先后提出金点子30余条,对战法训法作出百余项优化改进。
小分队渗透制敌、狙击手远程狙杀……前不久,某陌生地域演训场,“杨根思连”在演习中夺控重要敏感目标时再次奇招频出,打了“蓝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有效保护敏感目标的同时成功歼敌。
演习结束,上级领导给予高度评价:“‘杨根思连’敢打硬拼的血性不减,巧打善拼的劲儿更足。这样的连队上战场,一定能让党和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