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越
实 习 生 周冰倩
近日,记者跟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队走进河南大河村遗址,探寻这座千年古村的奥妙。
1964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附近的杨槐村,有村民在村东北的花岗上挖红薯窖时,偶然发现一面带有纹饰的铜镜。之后,他带着铜镜上报有关文物部门。相关部门经过现场调查后,发现地面散存大量红烧土、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史前遗址。
经过三个阶段多达30次的发掘后,这座曾长眠于地下、距今6800—3500年的大河村遗址被发现。
大河村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53万平方米,包含城址、环壕、居住区、中心广场、陶窑区、墓葬区等,功能分区规划有序。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被称为最早“三室一厅”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在此陈列展示。
“虽历经5000余年,但这所房基仍保留了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房屋内有烧火台、挡火墙甚至还有门槛。以木为骨架,用草拌泥包裹木骨筑墙,两侧用细泥抹光,用大火烧后,铺上茅草,房子冬暖夏凉,防潮防湿。”讲解员介绍说。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说,在全国同期的考古发掘中,大河村遗址的仰韶时期文化基址是保存状况最好的。其格局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大河村遗址不仅有房基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据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数量极多,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彩陶双连壶巧妙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将两个一模一样的陶壶连为一体,中间有椭圆形小口相通,现已成为我国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胡继忠说:“大河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发展序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探讨我国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