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升级一线观察】
◎本报记者 张 晔
开栏的话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分量。在新中国制造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县域特色产业积淀深厚。特别是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国的今天,县域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不断强化主导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技日报今起推出“制造业升级一线观察”栏目,聚焦有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县域一线,从“重塑”“融合”“出海”三个方面,深入解析典型案例,讲述其因地制宜、借助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转型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故事。
一片片1.5厘米厚的树脂镜片毛坯通过传送带,如流水般进入研磨机中;3把刀头按照预定的参数,从不同角度和位置快速切削;40秒后,定制化的眼镜片就研磨完毕——这是记者日前在江苏镇江丹阳万新光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新光学”)智能车间内看到的情景。
丹阳,这座被誉为“中国眼镜之都”的县级市,汇聚着1600多家眼镜相关企业,年产镜片4亿多片,占全国总量的3/4、全世界总量的一半。
近年来,丹阳眼镜产业不仅在传统制造领域深耕细作,还通过差异化竞争、技术创新和开辟新赛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无限潜力。
智能车间打造核心竞争力
上料、研磨、抛光、加硬、镀膜……万新光学的智能车间内,最新研发的延缓儿童近视加深镜片正批量产出。
自2012年起,万新光学便着手智能化生产,引进数字化设备,如今已建成11条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我们的48小时交付率提高到95%,公司每天可生产2.1万片镜片。”万新光学副总裁欧阳晓勇介绍,公司早已不再依靠老师傅的经验打磨镜片,而是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实现从设计到成型每一步都精密计算和严格监控。
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款式更新、技术更优的国外产品冲击,丹阳眼镜产业曾一度遭遇“寒冬”。
“破局关键在于创新。丹阳眼镜企业自立自强,积极自主研发新产品,突破国外企业专利垄断,入局全球竞争。”丹阳市科技局局长蔡飞说。
2021年以来,万新光学不仅研发出多点离焦定制树脂镜片,还攻克了低应力减反射镀膜核心技术。目前,公司有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拥有350多项专利。
截至2023年底,丹阳眼镜产业已聚集近40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市还建成1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阳唯一的一家院士工作站也落户眼镜企业。全产业累计申请专利6000项,授权专利超3500余项。
求新求变迈向产业中高端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在经历同质化竞争阵痛后,丹阳眼镜产业就开始求新求变。作为最早转型的企业之一,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的原料工厂、牵手院士专家开发新品以及建立“眼球数据库”,跳出价格战,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在该公司展馆内,记者见到一款新产品。“这个镜片上设计了1295个微透镜正点,形成一个离焦信号,来抑制眼球变形。”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款眼镜价格虽高,但销路不愁。
在江苏全真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厅内,9种不同色彩的镜片在模拟紫外线灯照射下,短短数秒内变为灰色。这些适宜室内室外场景转换的变色镜片,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我们专注于树脂镜片的细分赛道。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错位竞争,成为企业增长的内生动力。”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谈志鸿说。
企业转型带来的“鲶鱼效应”,悄然推动整个行业蝶变升级。今天的丹阳眼镜产业,已形成以镜片为主,镜架、镜盒、设计、研发等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蔡飞说,从开发新产品到开辟新赛道,企业愈发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想形成定位清晰、竞争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集群,必须抢占产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据悉,丹阳市政府即将出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行动方案,明确大力开发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智能视光学产品,聚焦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积极培育和引进该领域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