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点线面”协同提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
视觉中国供图

    ◎刘虎沉  王菁惠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已经胜利闭幕。李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标准和质量对加速制造业建圈强链、构筑产业链竞争优势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更好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必然要求。

    坚持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是必然选择

    坚持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新工业革命浪潮勃发奔涌,产业竞争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谁拥有卓越的质量,谁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在做优做强制造业的过程中,标准和质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抓手。

    产业优化,质量支撑。质量提升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发展史表明,各国产业发展、生产力跃升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质量理念、技术方法的重大变革和创新。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重要节点,如果重点产品、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存在质量短板,企业对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管理能力不足,则会阻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进入重构变革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高端产业“回流”和中低端产业“分流”的双重挤压。在此背景下,数量型要素红利逐步让位于质量效益型要素红利,我国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亟待以质量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塑造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强创新力的产业链。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标准的引领。标准和质量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如同“源”与“流”,标准是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依据,质量则是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的结果。着眼国内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是大势所趋、时代所向。从宏观上看,构建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不仅是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还是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从中观上看,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标准研制,有助于破除产业链上下游存在的隐性壁垒,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升级。从微观上看,标准规范了产品的质量内容和技术要求,对产品开展技术验证、性能测试、认证认可的方法、规则等进行统一界定,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着力打造一批先进标准和质量标杆。2023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21,主要消费品标准和国际一致性程度达到96%,质量和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然而,对标新形势下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化跃升的要求,我国的质量和标准化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在质量层面,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中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相对不足并存,无法有效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层出不穷,高精尖、定制化投资需求日渐凸显,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性能、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与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相比,我国的供给体系仍以大规模、同质化为主要特征。另外,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乱象。在电商销售渠道下,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给监管部门的质量治理和电商平台的质量管控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

    在标准层面,我国的标准体系与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的联动不足,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一方面,“先技术后标准”的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的速度。近年来,我国在多个重点领域的科研成果产出显著增加,但由于缺乏与技术相匹配的标准化体系,实验室的先进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成熟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落地。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适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新兴行业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和规范化建设,导致监管工作缺少有力抓手,造成市场鱼龙混杂甚至行业恶性竞争。

    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向强迈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必须将标准和质量贯穿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由点及线,连线成面,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向强迈进。

    一是坚持“点”上突破,做好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围绕质量问题清单和重点攻关项目清单,聚焦关键、重大质量技术瓶颈问题,集中推进一批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同时,针对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重要消费品等,全面实施质量阶梯攀登工程,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和优质产品,开展标准比对、技术验证、比较试验,实现执行标准和关键质量指标“双比对、双提升”。另外,在新产业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建基地和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布局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标准研制和产业推广。

    二是注重“线”上延伸,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标准协同升级。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链主”企业与上中下游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先进工艺、试验方法等的行业标准研制,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体系。同时,支持“链主”企业将上中下游企业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基于标准化体系明确链上企业的质量指标与要求,实现质量技术联合攻关和质量一致性管控。此外,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数据模型驱动的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质量策划、控制和改进行动,推动质量信息互通共享,实现质量目标和质量活动的闭环管控。

    三是强化“面”上融合,推动质量标准赋能产业集群发展。应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资源禀赋,打造一批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组建一批质量标准创新联合体,推动构建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此外,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搭建起涵盖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行业应用等环节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有序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构建集群式的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服务生态系统,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着力点,推动制造业发展增品质、拓空间。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