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越 王晓明
前不久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今年工作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系列部署为我国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前沿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量子技术突破支撑我国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突破支撑我国在超硬屏幕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提升了中国显示产业在全球高端显示领域的竞争力。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独立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在全球首家获批,突破了病毒载体疫苗冻干制剂的技术瓶颈。在高端装备领域,国产大飞机C919和我国制造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展示了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创造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发展模式。我国系统布局了国家科创中心、战略性科技力量,探索建立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健全了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我国已经探索建立了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种形态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四个对接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体质机制创新,激发产业科技与成果转化活力。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突出。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例如,北京依托中关村的科技能力,已经培育形成全球知名互联网产业集群;上海围绕软件业等的科技优势,积极打造国际化产业集群。同时,深圳电子制造等产业集群,武汉生物医药和光电子等产业集群,湖南长株潭区域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安徽合芜蚌区域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杭州软件业和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都各具特色并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驱动作用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基础支撑与融合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支撑环节尚显薄弱。产业链存在短板,特别是在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部分关键产品依赖进口,且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高技术船舶、高性能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不牢,核心部件和材料依赖外部供应。亟待以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及安全性。
数智技术与绿色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应用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环保技术是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数智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产业数智化与绿色化在发展路线与模式上尚未有效协同,缺乏关键要素支撑,如企业能耗排放数据标准化亟待完善、数据采集的权属问题尚未明确。此外,缺乏兼具数智化技术与绿色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我国应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以科技为支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对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以数智技术与绿色技术融合应用为核心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与未来产业的深度结合,并催生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为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机遇,需将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集成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环节发展的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重点在于重建产业基础,突破零部件、工业软件、材料等基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建立国家科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有效对接。同时,应提高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特别是在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型科学装置建设,以及高端科研仪器的进口替代方面发力。此外,还要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发展新型研发服务业态,构建基础科研数据服务体系,并推进计量、检验检测以及认证服务的创新。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建立新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开放发展新途径,构建开放型合作新格局。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联盟、标准化组织和高端平台建设,利用合作机制推动新兴产业的全球协同创新。连接国内外高新区,鼓励外资园区在华合作建园,探索“两国双园”模式,创建新型国际合作产业园。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共创双赢的国际产业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