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星期三
让护航成为海军转型试验场
第40批护航编队利用任务间隙,在亚丁湾西部某海域组织开展锚泊并靠补给,为完成后续任务打下基础。 胡韦楠 杨捷摄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莫小亮 孙 飞 李新凯

    亚丁湾海域,海浪翻涌,商船云集。过往商船的电台里响起熟悉的声音——“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近日,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乌鲁木齐舰、临沂舰、东平湖舰正在此处执行护航任务。

    作为中国海军驱逐舰家族的新秀,乌鲁木齐舰2022年初参加了中伊俄海上联合演习和中俄反海盗演练,2023年又作为指挥舰亮剑亚丁湾。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5年前。2008年12月26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和中央军委命令,海军武汉舰、海口舰和微山湖舰启航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从此,这片曾经海盗肆虐的危险海域有了维护和平的中国力量。

    15年来,中国海军连续派出45批护航编队、150余艘次舰艇、3.5万余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15年来,人民海军转型重塑、挺进深蓝。护航成为海军转型的重要试验场,让舰艇变得越来越先进,人员越来越自信,模式越来越高效。

    护航组织指挥模式不断创新

    第44批护航编队荆州舰舰长马良清晰地记得,2009年他首次执行第3批护航任务时,海盗几乎每月都会出现。如今已是马良第5次护航。他和一起护航的官兵们发现,这些年,亚丁湾上往来商船依旧繁忙,但海盗却越来越少见。

    有同感的不仅是护航官兵,还有往返这片海域的商船。“海澜之韵”号商船已多次经过亚丁湾。船长卢文山回忆说,10多年前,这里海盗横行,航行的每一刻都提心吊胆。“现在,护航官兵给这片海域带来了平安与祥和!”卢文山说。

    从海盗横行到踪影鲜见,海盗数量之变,折射出中国海军15年如一日的护航成效。15年来,官兵们一次次直面生死、化解危机、挑战极限,确保了每一次护航行动圆满顺利。

    随着海盗活动海域、目标对象、袭击方式不断变化,各批编队不断改进、创新护航组织指挥模式。

    护航区域不断拓展。每批编队都会根据海区气象特点和海盗活动形势,将传统的护航区域延伸数百海里甚至上千海里,确保被护船舶安全。2009年6月,第2批护航编队黄山舰首次护送船舶进入曼德海峡,成功驱离海盗船只袭扰。2017年5月,第26批护航编队扬州舰位西北印度洋海区,为我国海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提供随船护卫。

    护航模式不断创新。从伴随护航、接力护航、区域护航、延伸护航,到舰艇拦截外逼、小艇查证驱离、直升机临空威慑、特战队员武力营救,再到舰、艇、机一体化协同,中国海军针对兵力运用特点,灵活创新护航模式,成功优化兵力使用效率。

    15年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圆满完成1600多批72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接护各类船舶近百艘,其中外国船舶占50%以上。

    护航基地化保障更加成熟

    2023年10月下旬,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营区,第44批护航编队千岛湖舰炊事班长、一级上士韩绿文感觉十分放松。“仿佛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舒适又温馨。”韩绿文说,生病了可以去基地医院进行诊疗;千岛湖舰每个月例行性靠泊休整那几天,还可以和战友们打台球、逛书吧、外出购物。这些基础保障是韩绿文以前不敢想的。自2009年起,韩绿文先后执行了8批次护航任务,亲身经历了护航保障的变化。

    10多年前,出海没几天,船上储存的绿叶菜就变黄。第44批护航编队保障组助理程广杰告诉记者,现在海军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从菜源筹措、采收预冷、气调包装到冷链运输的完整体系,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大幅延长了食品的保鲜时间。编队从舟山出发前,来自上海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侯建设到码头为各舰采购主副食,并对菜品入库顺序、摆放位置都提出了指导建议。

    以往受装备数量限制,一艘补给舰需要连续保障两批编队。随着海军装备体系的快速发展,远洋补给舰数量增加,性能获得提升,伴随保障能力不断升级换代。

    目前,护航装备保障建立了一体化保障力量体系,形成了编队伴随自主保障、远程维修技术支援和应急前出支援相结合的模式。2023年7月,淄博舰主机一个备件坏了,从国内转运到海外基地再送到舰上,只花了几天时间。

    保障基地的使用,使护航保障从以往补给舰伴随保障为主、国外靠港补给为辅的方式,发展成海外基地保障为主、国外其他港点和国内支援为补充的新模式,护航基地化保障条件越来越成熟。

    在大风大浪中历练人才

    2009年,马良首次参加护航时还是一名中尉军官。第一次走出国门,他边干边学边进步,在亚丁湾上喊话商船,组织他们按编队航行。如今,经历过5次护航、1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的历练,马良已成长为一名自信从容的海军舰长。

    “护航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经历更加丰富。”谈起护航感受,马良感慨地说,“成长和经验都是从大风大浪中一点一滴获得的。”

    15年常态化连续护航,中国海军的人才成长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科学、高效。

    15年来,海军择优选派作战部队军政主官、机关干部,跨战区海军、跨专业选配专业技术人员随编队护航。各批护航编队相继建立各类制度,让人才在多国军舰云集、海盗活动猖獗、环境异常复杂的国际水域开阔视野,在参与决策、指挥和突发情况处置中历练胆略、增长才干、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其带领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如今,一大批有护航经历的军官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

    普通战士也在护航中不断成长。千岛湖舰一级军士长朱文亮参加了8批次护航,随舰访问了40多个国家。入伍后,他获得了浙江大学本科文凭,访问中能以流利的英语为外国友人讲解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并因护航中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1次。

    经历亚丁湾风口浪尖的淬火历练,一大批优秀年轻官兵迅速成长起来。一批批舰长、政治委员不断增强远海指挥能力,舰载直升机飞行员练硬了高飞“翅膀”,舰艇部门长成为海军舰艇长的后备人选。随舰出海的机关人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相关院所的科研人员深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