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涠洲岛夜景。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刘 昊
湛蓝色的海面上,一座暗灰色的“小山”突然升出水面。原来,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这些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涠洲岛和防城港附近海域频频出现它的身影。
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与科学教育创新团队负责人陈默及其科研团队已研究和观察布氏鲸多年。“目前涠洲岛的布氏鲸整体生存状况良好,2018年至今,布氏鲸的种群数量一直比较稳定。”陈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更多海洋生物在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栖息和生长。近日,“广西实施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优良水质比例达94.5%,生物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提高,“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景象正在形成。
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蓝天碧海、阳光沙滩……夏日里,广西北海银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海风的吹拂下,漫步在细软的银白沙滩上,享受着休闲时光。
北海的沙滩、北海的海水、北海的火山岛、北海的布氏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二批12个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广西北海银滩名列其中。
数据显示,近年来广西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持续为优,2022年优良水质比例达94.5%,优良水质比例连续11年位列全国前三。
不仅如此,2023年2月,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又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一处就是广西北海滨海国际重要湿地。作为广西首家“国家湿地公园”,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最典型的沙生红树林区,湿地内分布的原生红树林植物群落在我国南部沿海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西北部湾漫长的海岸线上,从北海到钦州再到防城港,各个红树林区域,绿林如海、白鹭翩飞,虾、蟹、鱼和扇贝等生物在林下栖息繁衍。
目前,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红树植物共19种,累计监测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207种,鸟类206种。湿地公园成为多种易危、濒危、极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水清滩净,人海和谐,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日渐向好,吸引大量海洋动物前来栖息。
广西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西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呈现健康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近岸海域共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过300多头,涠洲岛布氏鲸识别头数52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7.15%,优于国家规划要求。
以湾长制为抓手推动海洋生态保护
一江碧水,一路向海。如今的北海冯家江,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冯家江是北海市最大的内陆潮汐河流,下游出海口是金海湾连片的红树林保护区,在经过生态修复治理之后,冯家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2021年,北海市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近年来,广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保护修复,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多个亮点工程呈现良好生态效益。
2022年8月,广西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湾长制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推行湾长制进行系统谋划部署,文件指出:在北防钦三市近岸海域以及海岸线所涉及的设区市、县(市、区)陆域范围(含海岛)实施湾长制。
广西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以湾长制为抓手、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统筹推动陆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2019至2022年,广西共获批中央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7个,获中央资金支持14.94亿元,获批项目数量和资金量均居全国沿海省(区)市前列,通过项目的实施,截至2023年6月底,广西共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2641公顷,其中包括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096公顷;整治和修复岸线165.43公里。
“从典型案例总结实施经验,可为海岸带生态修复提质增效提供良好借鉴:一是加强整体规划布局,二是要提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申报成熟度,三是提高修复措施含金量,四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广西海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宁向军说。
天更蓝、水更清、海更碧,广西正在努力打造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