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4日 星期一
勇于攻坚克难
——沿着总书记足迹学习科学调研方法之四
图为空中俯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图为学生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图书馆阅读。
新华社发(时宽兵摄)

    ◎邱 然  杨雨林  杜 娟

    一、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攻坚克难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攻坚克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底色,也是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解决好“硬骨头”“烫山芋”问题,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灵机一动,而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坚持攻坚克难,强化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找到应对风险、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攻坚克难的调研实践

    坚持攻坚克难,要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事关事业发展的大事、难事、要事,通过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

    (一)脱贫攻坚

    绝对贫困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问题,更是世界性难题。摆脱贫困,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

    在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就勇于攻坚克难,投身摆脱贫困的事业。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成为一名知青。习近平曾回忆:“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当上梁家河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向着“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标而奋斗。1982年,习近平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他考察了全县200多个村子,结合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试行农业“大包干”改革,探索出农村改革脱贫路,改写正定“高产穷县”历史。1988年,习近平任福建省宁德市地委书记。他走遍闽东贫困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扶贫先扶志”的脱贫思路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发展理念。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持续关注扶贫工作。到福建省委工作后,他推动对口帮扶,使“闽宁协作”在宁夏大地结出丰硕成果。2002年,习近平调任浙江省委书记。他明确提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城乡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正如他自己所言:“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二)修复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充分发扬攻坚克难精神,涉险滩、破难题,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当时的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短短八字写尽了长汀的困境。为了打赢这场高难度的水土治理保卫战,习近平曾先后五次赴长汀调研,持续不断对长汀水土治理情况作出动态指导。2012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8万亩;2020年年底,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至6.78%,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0.31%;2021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向全球公开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正式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攻坚克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长江十年禁渔这一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着力推动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长期以来,受多种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旗舰物种濒危程度明显加剧、渔获物产量持续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长江沿岸城市,登大坝、乘江船、进企业、访农家、问专家,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2016年1月,他赴重庆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他赴湖南、湖北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再次召开座谈会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8月,他到安徽考察长江岸线整治和渔民退捕工作落实情况,并指出:“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系列破解关键问题的“良方”孕育而生。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以来,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他经过调查研究,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私房作为惩治腐败、扭转党风的一个突破口。经过宁德一年的努力,惩治腐败和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特别是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以权谋私承包工程等歪风基本刹住,贪污受贿等大要案的查处有较大进展。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习近平到武义县开展调研,从整治村官腐败问题入手,提出要构筑一个惩防并举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腐败现象新特点,坚持攻坚克难,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典型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战疫”一线考察调研,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开展了一场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朝阳区安华里社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远程诊疗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基层一线疫情联防联控情况。此后,他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考察调研,到火神山医院指挥中心,了解医院建设运行、患者收治、医务人员防护保障、科研攻关等情况;到东湖新城社区,察看社区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群众生活保障等情况。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2020年3月,他先后赴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向专家详细了解创新药物研发进展情况和新型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研发应用等情况,并强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6月,他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提出:“希望各位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前瞻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提出真知灼见,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早日夺取抗击疫情斗争全面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强化开展调查研究的韧劲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处于动荡与变革的加速调整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攻坚克难,敢于涉险滩、勤于补短板、善于解难题。

    坚持攻坚克难,要敢于涉险滩。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根据调研需求深入问题最严峻、困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条件最艰苦、风险挑战最大的地方。调研时要奔着矛盾问题去,注重急难险重的重大问题,聚焦矛盾集中的关键领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力求掌握更多、更真实、更全面的一线情况。

    坚持攻坚克难,要勤于补短板。当前,我国发展面对的风险挑战和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领导干部补短板、强弱项,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提升应对风险、破解难题的能力。决定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这启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不能仅仅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长处出发、长项入手,而是要聚焦制约事业发展的“短板”,通过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危机中育先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与此同时,勤于补短板也是对领导干部个人能力的要求,要把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忧患感带到调查研究中,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老师,乐于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吃劲岗位锤炼摔打,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努力成为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才。

    坚持攻坚克难,要善于解难题。在调查研究中要逐一梳理问题清单,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领导干部在面对重大难题、重大挑战时难免会出现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情况,面对此类问题,必须紧盯重点、难点,持续跟进,深入调研,持之以恒寻求突破之法。要以“滴水穿石”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紧盯发展难题,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时期调研方法研究”(编号:22ADJ003)研究成果。作者邱然系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项目负责人,杨雨林系法学博士、四川省委党校讲师,杜娟系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研究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