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某科技大楼前的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
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海上养殖区。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
◎邱 然 杜 娟
一、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为此,在调查研究中,应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沉入基层、深入一线,全面准确地掌握现实情况,细致透彻地分析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提出有效办法,从而解决问题。
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的调研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他强调:“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在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意识,不断发现新情况、寻找新思路、提出新对策、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一)敏锐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自选动作”随机走访了解情况,既可以观看“门面”和“窗口”,总结经验,又能通过调查“后院”和“角落”,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就是要近的远的都去,好的差的都看,让问题显山露水,真正摸清情况、查实问题、找准症结。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通过随机调研,体察真民情、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当年在正定县委办工作的李亚平同志回忆,习近平初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就集中精力到各个乡镇走走、看看、问问,熟悉正定的实际情况。他一般不打招呼,不让人家事先准备,直接下乡、下厂、入户,确保掌握真实情况,了解真实问题。时任正定县西兆通公社书记的张五普回忆,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就是他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公社做随机调研。张五普问:“习书记怎么你自己一个人来了,你认得路啊?”习近平答:“我打听着就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做调查研究时善于发现问题,对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都很留心,并将其转化为对工作的思考和研究。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通过随机调研,解决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实际问题。2002年4月,在福建南平光泽县调研时,习近平临时决定到靠近江西省的止马镇杉关村看看,结果发现两省边界地区不通电视电话,群众信息交流受阻,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将有线电视和长途电话覆盖到靠近省边界的偏远地区。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大力倡导领导干部随机调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提倡“四不两直”,要求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做到“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一系列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现真问题、发现突出问题,为科学决策,解决痛点、堵点、难点提供可靠依据。
(二)准确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解剖麻雀、发现典型”就是针对某一典型深入细致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整体把握客观事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既要忙在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又要重视调查研究的广泛性,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赴厦门履新。当时厦门大部分国企都存在微利或微亏的突出问题。为挖掘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习近平选取厦门港东渡码头这只“麻雀”深入剖析,找出症结后,试行“放水养鱼”、以港养港的改革举措,将港口营收和利润全部留给企业。改革第一年,厦门港务局就盈利2000多万元。通过典型调研,习近平由点带面、以小见大,分析出厦门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财政管理体制不匹配。他大刀阔斧,推动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上缴比例。除交税外,尽可能将红利留给企业发展生产。税利分流改革不仅激活了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而且实现了国家与企业的双赢。
1988年,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比较落后,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排名位列全省倒数,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被称为“沿海地区黄金地段的断裂层”。为了解宁德贫困的主要原因,习近平深入一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解剖麻雀”典型调研,最终总结出宁德贫困的三大症结:一是交通闭塞;二是缺煤少电;三是思想陈旧,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心理。找准症结后,习近平对症下药,提出“扶贫先扶志”的脱贫思路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发展理念,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宁德也成为精准扶贫的典型样板。
(三)有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在调查研究中贯彻“钉钉子”精神,就要对调查对象长期连续不断地跟踪调查,找准目标,坚持不懈、持续发力,直至问题解决,取得实际效果。
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当地少煤缺柴、尚未通电,生活异常困难。为生火做饭,村民们要走进深山砍柴。每年夏季山洪爆发时,都有村民在洪水中打捞从山沟里冲出来的柴禾,有人甚至为此送命。为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两次赴四川省考察调研,学习沼气技术。回梁家河后,他克服种种困难,发扬“钉钉子”精神,瞄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建起了梁家河第一口沼气池,并带动整个延川县大办沼气,切实解决了当地百姓用火难的问题,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2002年,习近平履职浙江。浙江舟山海岛曾因一水之隔,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早日实现“天堑变通途”,是每个舟山人心中的梦想。然而,建造一座总投资高达100多亿元的跨海大桥,对仅有100万左右人口的舟山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003年1月,习近平第一次到舟山调研时指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程,连岛大桥如果建起来了,对舟山的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推动。”2004年9月,习近平再次到舟山调研时,明确要求连岛工程快马加鞭,争取早日建成。2003年到2007年,他一次又一次上海岛、进渔村、访渔民,每年都到舟山调研,推进连岛工程建设。正是在习近平的持续推动下,连岛工程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12月,我国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舟山交通受限的问题得以解决,舟山人民梦想成真。
三、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和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和路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查研究的重要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对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发现问题,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好的差的都看,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在调研过程中,要掌握调研的主动权,力戒形式主义,避免被安排式的调研,避免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多运用随机调研等科学调研方法,多一些“自选动作”,少一些“规定路线”,多关注“后院角落”,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展调研,增强发现问题的眼力。
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分析问题,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分析问题,是调查研究的重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分析问题时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而应该多运用典型调研等科学调研方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在调查研究中,要全面梳理汇总发现的问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衡量调查研究好不好的标准,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做调研、做决策的时候,既不能靠拍脑门,也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经验,而要充分掌握调研对象的各种情况,发扬“钉钉子”精神,多运用跟踪调研等科学调研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位置,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钉准”目标,持之以恒、不断发力,真正把调查研究落到实处、得出实效,为疑难问题提供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
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时期调研方法研究”(编号:22ADJ003)研究成果。作者邱然系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项目负责人,杜娟系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