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西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大棚里听老师讲课。 新华社记者 魏飚摄 |
◎本报记者 韩 荣
近日,以“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耕读教育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全国47所高校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耕读教育理论建设,共享耕读教育实践经验。
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对新农科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就提出开展耕读教育。近年来,全国多所涉农高校积极开展耕读教育探索,以耕读教育赋能人才培养。
探索创新育人路径
“耕读教育是必修课,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是乡土民俗文化的延续。新时代耕读教育要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走出课程,走进农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研究员指出。
在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看来,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
“山西农业大学有着耕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开设有劳动相关课程,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廖允成表示,山西农业大学多年来不断推进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了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并运行耕读书院,同时还组织编写耕读教育教材和案例讲义,建设耕读教育系列特色课程。
“山西农业大学在推动‘耕’与‘读’彼此关联、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将耕读教育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特色育人模式。”廖允成说。
“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把耕读教育和乡村振兴需求深度融合,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耕读教育实践模式,不断完善开放融合的耕读教育体系。”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院)长张强说,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耕读教育的多维载体,增强了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运用政策和理论,分析、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耕读教育质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全程全要素加强耕读教育,提升耕读教育质效,为耕读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是历史赋予涉农高校的时代使命。
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来庆表示,耕读教育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与价值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教师要兼具劳动实践能力和阅读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知识。随着耕读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手段更加广泛多元,以涉农高校、师范院校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培养耕读教育人才愈显重要。
那么新时代下,应该如何开展耕读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科教育处副处长夏韶华表示,涉农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育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把耕读教育与乡村振兴需求相融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奋斗者。
同时,要体现时代特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持续推动新农科建设创新发展,将耕读教育与实践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
“耕读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打造耕读教育品牌,结合办学特色和各地农业农村育人资源,不断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夏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