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汉斌
云南矿产资源丰富,多分布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怎样高效、环保、低成本地把每年上千万吨矿石运到数百公里外的冶炼厂,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2008年,我加入了昆钢集团云南大红山铁精矿输送管道项目,研究如何用管道运输破解这一难题。”云南大学教授吴建德说。
大红山管道建成后,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赢得了多个世界和全国第一:U型管道大落差784米,居世界第一;管道输送压力24.4兆帕,居世界第一;浆体输送扬尘差1520米,位列全国第一;管道网络安全运行控制复杂难度位居世界前列。
历经十余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目前团队已获得626件专利,其中国际PCT专利4件,发明专利157件,形成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知识产权群,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7月18日举行的2022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吴建德领衔完成的“细颗粒浆体固液分离成套装备与智能控制系统”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长期从事早期胚胎发育调控、干细胞多能性和人类疾病猴模型及致病机理等科学研究,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西南林业大学杜官本教授围绕云南林业资源高效利用,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一批人造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我国林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季维智院士、杜官本教授双双获得2022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当天,还有186项优秀科技成果分别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这些获奖项目,73%与重点产业相关,总体聚焦科技前沿突出交叉融合,聚焦重点产业突出需求牵引,聚焦企业主体突出转化应用,是全省创新发展成效的集中展示。”云南科技厅厅长王学勤向记者介绍。
2022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较上年提升两位;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23家,增速居全国第二位;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创历史新高,并成功举办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
同时,多年生稻、葡萄种质资源、灵长类基因组等领域基础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银铜镍锌电子接触材料、铂金超高温合金材料、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型云南建设硕果累累。
结合2022年云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情况来看,各地在完善创新体系、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懈进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越来越密切。
在昆明市,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1家,居全省第一;曲靖市引导以企业为主的各类创新主体聚力自主研发,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5.5%;楚雄州“楚粳48号”成为西南首个高原常规粳稻国审品种;保山市建设云南省技术市场保山分市场和线上交易平台,技术交易额节节攀升。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去年以来,我们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激励经营主体开展创新。”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何革伟说。
在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公司,企业围绕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领域,开发出20余种关键稀贵金属材料,成功替代进口,综合实力稳居行业全国第一、全球第五,有力保障了国家贵金属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在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2022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7亿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余项,助推企业营收接连迈上20亿、30亿、50亿元台阶。
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特种工业泵研发生产技术,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已成为我国硫磷化工装置用泵第一品牌。
据悉,此次获奖项目中,企业直接参与的有82项,占比达43.6%。目前,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达933户,今年有望净增600户以上,总量将突破3000户。不少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自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