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
育人
全心育人,桃李芬芳
——致敬科技工作者,传承科学家精神

◎雷 浩

    

    1946年春末,学年即将结束,重庆暑热初露峥嵘,国立中央大学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学子们心态也一如天气一样热烈。

    时任物理系主任赵忠尧按照学校的决定,通知一位毕业生留校任教。然而,令这位新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开拓者没有想到的是,被自己引入教师职业的这位学生,后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70年,而投身教材建设事业凡60余载”。

    他叫冯端,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一任院长。冯端曾这样评价留校任教给予他的重大影响:“决定了一生的走向:在大学教书、读书和写书,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

    三尺讲台伴随终生

    成为助教后,冯端从带实验课开始,到教基础课、专业课,从教外系学生,到教物理系学生。多年过去,青涩的年轻人已经逐渐磨砺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成熟的大学教师。

    冯端爱读书,研究多国教材很透彻,讲起课来话语平实却内涵丰富,还善于将物理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每次他上课,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课堂经常爆满。那时,《普通物理学》是大班课,教室里挤了200多名学生,没有扩音设备,讲起课来要大声吼,才能让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听见。每次授课,冯端既是做脑力劳动,又是做体力劳动,直言“教学是一件辛苦的事”。

    但再辛苦,冯端也乐此不疲。他认为,教学要“把心思用到精巧”“把技艺练到纯青”“把小事做到极至”。直到晚年,他仍然多次开设新课,讲授凝聚态物理,可谓三尺讲台伴随终生。

    写好教材做好科普

    古人说:“文以载道。”课程形成讲义,进而形成教材和专著,对冯端来说,就是教学的延伸。“撰写好的教材,不仅可以解决许多教学上的疑难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冯端说。

    1958年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后,冯端提出了一个要求:教研组里,每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都要写一本教材或专著。当时,金属物理课程的教材要么陈旧,要么浅显,冯端虽然不教这门课,但密切关注着国际学术动态,思考再三,决定亲自动手写一部关于金属物理的教材。

    20世纪60年代初,冯端白天教课,晚上编写《金属物理》,数易其稿,上、下两册终于在1966年全部交稿。出版后,这套书被学界部分人士誉为研究金属材料的“圣经”。

    20世纪80年代《金属物理》再版时,更名为《金属物理学》,且在前面特意加了一篇《金属物理学参考书目简评》。在这个新增“简评”中,冯端对当时金属物理学的16种专著认真总结,逐一点评,论述精妙犀利,见解独到,增强了读者的学科全局观。

    后来,冯端编写的教材、撰写的著作越来越多。但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他不仅擅长编写教材,还非常擅长科普写作。他撰写的科普图书兼具准确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超常的趣味性、显著的可读性,而且注重形象思维,讲究图文并茂,插图篇幅常超过全书的1/3。

    他先后创作了《熵》《晶态面面观:漫谈凝聚态物质之一》《放眼晶态之外:漫谈凝聚态物质之二》等佳作。1998年,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漫谈凝聚态物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创了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先河。十年后,包括他撰写的《溯源探幽:熵的世界》在内的“物理改变世界”丛书,又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处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必须自觉担当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必须彰显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坚持这样一种责任担当。”冯端表示。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

    除了著书立说,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冯端也颇有建树。

    针对我国管理体制与学界风气,冯端提出“学术领导、学术气氛、团队精神”三大关键问题,并高度重视科研实验。他认为“一个科学家既要会动脑,也要会动手,单单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科学家来的”。

    搞实验,就要大力建设实验室,冯端认为“实验室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过分”。在他的奔走与频频呼吁下,国家1984年投资建立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第一批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实验室,推动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上,冯端对实验室的综合水平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综合水平主要)反映在实验室的水平、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教授水平、实验室的设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过去听吴健雄教授讲过,她说看一个大学是不是研究型的,只要看星期六、星期天实验室里有没有灯光。”

    冯端认为,要营造既有利于科研创新、又有特色的实验室文化,实验室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研究方法,还必须形成正确的科学管理理念,把握好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五方面的管理环节,处理好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各层面的关系,重视全体成员对实验室活动的参与,以及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让全体成员认同实验室、关心实验室,并将自己的利益与实验室的利益保持一致。

    经过冯端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实验室取得了丰硕成果。1997年,《自然》杂志上一篇评述性文章就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列为“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研究单位。

    以实验室为载体,冯端在凝聚态物理科学领域培育了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杰出人才和优秀成果层出不穷。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即物穷理,照烛蒙昧;娓娓道来,亦庄亦谐;即收实益,复堪回味。”冯端热爱物理学,更热爱教学工作,“执教的一生就是充实的一生,幸福的一生。”他说。

    (作者系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