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吴丽芳在植物组织培养间观察组培苗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 |
◎实习记者 孙明源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要强化政策支持,打通人才发展通道;要营造创新环境,让人才活力得以充分释放。人才,正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着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比约30%,相对2013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5年来,我们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流水奔腾向东去,波涛逐浪浪追涛。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动力。
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走上“代表通道”,讲述他的科研攻关故事。
薛其坤是科技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他说,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用更多更大的科研突破回报祖国。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薛其坤表示,从教育的链条来看,研究型大学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最关键的收尾端。他认为,若想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首先学校的教育发展必须要达到高水平。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人才自主培养的桥头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四点。首先是抓好根本质量,也就是建好金专(专业)、金课、金师、金教材,建设质量文化;第二是抓好整体质量,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第三是抓好服务质量,破解“卡脖子”“卡脑子”(基础学科顶尖人才匮乏)“卡嗓子”(人文社会科学失声失语)问题;最后,是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更上一层楼”,接下来的工作还要注意什么?长期从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刘敏华给出了一个关键词——“系统”。
刘敏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成功。要全周期多层次地接续培养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为不同类型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和适合贴切的支持,使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梯队有序同步增长、协同提质增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还需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和个人协同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组织科研模式。
积极推动技能人才发展
202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2022年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表示,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分析,从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来看,当前矛盾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短板。
按照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以来,我国技能人才数量和结构得到很大改善。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将再增加800万,总数达到6800万。
要高质量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化解“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这两个长期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吴帅表示,增加职业技能等级、畅通流动渠道、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等举措都会对技能人才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帮助技能人才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
打造鼓励创新大环境
要释放人才的创造力,就得为人才打造环境、提供舞台。
刘敏华指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主体要全方位、多渠道地营造创新至上的环境和氛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发扬科学家精神和工程师文化,鼓励创意创造,共同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沃土。
九三学社中央在《关于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提案》中指出,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以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让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该提案建议,用鼓励创新的教育体系培养良才。该提案还建议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发展人才。努力创造让科研人员不受干扰、聚精会神研究攻关的良好环境。提案还提出,用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汇聚英才。
此前,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表示,我国为促进科研人才发展推出了多项举措,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2022年下半年,多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据介绍,本次试点工作的思路是,聚焦“四个面向”,围绕国家科技任务用好用活人才,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的,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和政策协同为保障,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2023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相关专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意见将激励重点聚焦在勇担使命、潜心研究的人员和团队上,聚焦在创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与营造尊重科学规律鼓励创新的生态上,“这是文件最大的创新点”。
“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科研创新到技能培训,人才工作是一整盘棋。把这项系统工程做好,就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刘敏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