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换羽新生锤战鼓 为战育人立潮头
由陆军炮兵作战指挥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成员指导的联合战术引导员正在进行训练 司书宁摄

    ◎陈良坤  冯军威  廉 鑫 本报记者 张 强

    面对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和科技之变,我们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全部教研活动都得向实战聚焦发力。

    钟宜兴 陆军炮兵作战指挥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专业技术少将

    1月上旬,全军院校陆续进入春节放假调休。但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却处处活跃着“为战抓教、谋战研战”的教员们的身影。

    “演练中,学员对作战对手的强弱点分析不透彻,对火力制胜机理理解不深入、战法打法不聚焦,暴露出我们在实战化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短板弱项。”1月9日,学员都已离开校园,但陆军炮兵作战指挥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成员,该校“火力—2022·南京B”学员网上指挥对抗演练总导演、作战指挥系主任叶志红,却还在作战指挥演播大厅组织教员复盘检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叶志红说,“在‘火力—2022·南京B’演练中,我们使用自主研发的对抗训练平台,让学员在复杂对抗环境中训练排兵布阵,提升指挥谋略。此次检讨反思的成果要在春节假期编入教材、写进教案,让‘硝烟味’一开学就进入新学期的课堂。”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学员放假、教员充电的做法,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的教员们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聚焦时代之变,贯通科研实战“双链条”

    翻看教员们的工作计划,一连串的实战化教研活动安排得十分紧凑:元旦前几天,进行某新型火炮的实弹教练射击;元旦期间,进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红蓝对抗演练;新年开训第一天,在参加完陆军开训动员后,紧接着又是一场战斗条令编修会……

    “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在眼前,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深夜走出演播大厅的叶志红双眼布满血丝,言语中充满了使命感和紧迫感。

    陆军炮兵作战指挥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的主体——作战指挥系射击教研室曾获得“科教创新模范教研室”和“全军院校教书育人先进教研室”称号,是陆军首批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团队,先后获国家军队奖励100余项。炮兵射击的教程规范由他们编写,炮兵部队的重大演训有他们的参与指导,炮兵发展的规划计划有他们的建言献策,他们培养的学员射击指挥能力享誉全军炮兵……

    然而,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团队科教育人面临着新挑战。

    那年,一份来自部队的教学评价反馈报告,引起了团队的震动:有不少毕业学员没有通过部队实战考核,科研成果成了摆设。

    “过去,我们重视科研项目获奖的层次和数量,轻视了实战和应用,科研成果不接地气,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战脱了节。”团队负责人、专业技术少将钟宜兴教授说,“面对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和科技之变,我们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全部教研活动都得向实战聚焦发力。”

    破除自我感动,更新人才培养“生产线”

    “就凭你对实战化训练的认知水平,没资格给我们搞裁决!”那年,该团队选派年轻教员张亚斌参加跨区演习导调评估,因裁决数据与作战实际不相符,遭到参演部队质疑。这让张亚斌深感无地自容。

    过去的教学搞演练基本都是“自导自演”,教员热衷于在自己设定的小圈子里打转转,导致学员的指挥能力在低层次上徘徊。

    “只有坚持仗怎么打,课就怎么教,瞄准强敌设情况、聚焦打仗练对抗,才能培养胜战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反思,张亚斌决心要做研战晓战的“明白人”。

    去年7月,上级首次组织由院校学员模拟蓝军、由部队建制单位模拟红军的实兵对抗演练。张亚斌主动请缨,先期奔赴高原,研究特殊环境下炮兵精确射击、缺乏数据情况下火力毁伤评估等问题。一个月下来,帅小伙脸上“长”出了“高原红”。

    前不久,他们又上高原、到边防,深入战备一线搞攻关,下部队、进基地,把课堂搬到演训场,重构实战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科研创新路径。他们产出的一项项冒着“热气”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备战打仗,团队换羽新生,实现了为战育人的华丽转身。

    说话间,钟宜兴给记者拿出了某新型装备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他说:“课程体系改造后,实战化对抗性训练比重大幅提升,学员要经历指挥编组训练、协同训练、实弹射击、对抗演习等,人才培养的‘生产线’实现了升级换代。”

    积极充电转型,老教授当起“小学生”

    去年春节前夕,该团队受领陆军联合战术引导员培训任务。面对远程异地办学、教学内容全新、联教联训协调复杂等问题,司书宁副教授率领教学专班进入了假期加班模式。

    司书宁说:“在炮兵火力打击方面,我们是老师;但面对现代战争联合打击的作战样式,我们首先要当徒弟。”

    为此,教学专班深入合成部队、陆航部队、特战部队和空军调研攻关,问计飞行员、请教特战兵,院校教授当起了“小学生”。

    经过半年连续奋战,由16门课程组成的联合教学内容体系应运而生,院校、部队、基地、工厂“四位一体”联教联训体系架构基本成型,一套战术引导组训规程推广使用,百余名战术引导员成功上岗。

    今年春节前夕,院校虽已放假,但几乎每天晚上,教员办公大楼的四楼都灯火通明。

    每天晚上来到办公室精心研读《智能化战争》等前沿书籍,已经成了团队成员、作战指挥系射击教研室主任刘占锋的“必修课”。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掌握未来战争制高点,必须深谙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向科技要战斗力。”

    说到这里,刘占锋回忆起一件往事:某次人才工程培训班上,刘占峰发现某新型武器系统作战运用课的授课人竟然是他教过的学生。

    “昔日师徒今换位”的场景让刘占峰陷入了沉思:再不充电转型,就难以站在新时代为战育人的潮头了!

    在刘占锋的建议下,该团队先后成立了人工智能、毁伤技术等创新小组,积极向军内外同行请教,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智能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两年来,团队4项成果在全军任务规划应用创客大赛上获奖。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记者相信,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这支换羽新生的团队,一定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上战场能打仗、下部队会带兵的指挥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