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打造人水和谐促共生的“水科样板”
——科研院所负责人谈水利高质量发展

    匡尚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要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为新时代水利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水利科技工作者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四个面向”,深刻领会“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总体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强化系统思维,为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水科学研究表明,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主要包括水量循环、水环境要素循环,以及水生态要素循环,“三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等交叉学科的整体系统研究,创立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理论和方法、河湖健康评估理论和方法,全力开展水旱灾害智慧化防御“四预”关键技术攻关与实践;先后支撑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数字孪生流域和工程试点建设、国家水旱灾害普查等工作,在祖国大地上打造出一批统筹“三水”保安全、人水和谐促共生的“水科样板”。

    研发节水用水配水技术体系,量水而行,支撑水网水资源保障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配置格局实现区域性优化。新阶段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迫切需要加强四个统筹:加强用水与供水管理的统筹,始终坚持节水优先,软硬结合开展节水研究,不断加强供水体系研究,提高供水保证率;加强常规与非常规水源的统筹,在资源型缺水地区研究一水多用、优水优用模式,在沿海地区加大海水淡化适用技术研发;加强“四水四定”与空间均衡的统筹,支撑国家水网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智慧水利的统筹,进一步加强气象、水文、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深入开展多水源、多工程联合调度理论、方法、技术等创新,以信息化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以绿色发展支撑“幸福河湖”建设新目标。围绕国家“江河战略”,以江河为纽带、以“幸福河湖”为目标,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过程及演变规律研究,开展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形成成套硬核技术;研发河湖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智能感知成套产品,创新水生态环境数字孪生的技术体系;聚焦三峡、南水北调、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创新绿色开发、高质量建设、生态调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为“大国重器”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构建水旱灾害“四预”技术体系,以数字赋能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针对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聚焦“四预”,提升能力。在预报方面,立足大江大河、中小流域的多尺度洪水预报需求,进一步完善洪水预报模型;在预警方面,进一步规范预警流程、完善预警机制,打造北斗水利业务化应用软件平台;在预演方面,继续深化数字化场景构建技术研发及应用,满足洪水演进“秒”级计算需求;在预案方面,探索构建水旱灾害防御专题知识图谱库以及流域洪水防御预案、历史大洪水及防洪调度等专题知识库。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扎实开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勇当科技自立自强先锋,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新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