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产业、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津港保税区要绿色也要发展

    ◎本报记者 陈 曦

    每天在天津港保税区内空港生态绿廊的步道上逛一逛,与大自然来场亲密接触,已成为不少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居民的日常。漫步在262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廊上,你很难把这里和工业园区联系到一起。

    一直以来,天津港保税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主导、以“绿色”为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

    近日,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称号。这是继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后,该区获得的又一块“国字招牌”。

    形成“4+2+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生物制造是天津港保税区重点打造的四大标志性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坚持科技引领,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民用航空、生物制造、海洋经济、氢能等标志性产业链。

    除重点打造以上四条标志性产业链外,天津港保税区还加快培育壮大智能科技和高端装备两条优势产业链,巩固提升快速消费品、新材料、金属制品三大支柱产业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天津港保税区已形成“4+2+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通过对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22年前三季度,天津港保税区工业总产值增长8.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5.6%,工业支撑力强劲。截至目前,天津港保税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市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项目36家。

    同时,天津港保税区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天津港保税区关停天津天保热电有限公司4台40蒸吨燃煤锅炉,完成天津天保临港热电有限公司5台75蒸吨燃煤锅炉煤改燃;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年产能1600吨加氢母站正式投产,国内首批100台氢燃料电池叉车正式投入生产;全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现有存量充电桩805台。

    天津港保税区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采用新式低功耗LED灯具替换现有高功耗钠灯或旧式LED灯具,同时建设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25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58吨。

    目前,天津港保税区已完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考核,万家企业能耗“双控”考核通过率达到100%。

    坚持“三个融合”优化生态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单国雁介绍,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根基,天津港保税区坚持人与自然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融合。

    在天津港保税区内,坐落着几个生态公园。作为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重要组成部分,空港生态绿廊项目于2021年全面建成投用。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栽植乔灌木10万余株,为周边企业和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生态旅游、景观欣赏的场所。临港湿地公园通过人工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一座可修复入海口生态环境、保护候鸟栖息地并兼具景观效果的生态湿地公园;临港中港池北部一期岸线通过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成为观海亲海的生态乐园。

    在产业与城市融合方面,天津港保税区加速布局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在实施的海港区域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天津市首个百亿级“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港核心区基础设施PPP项目落地实施,获金融机构授信近39亿元,将对核心区起步区范围内道路、绿化、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开展建设运营,将极大提升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融合方面,天津港保税区坚持科学治污,区域19台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95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35家企业完成VOCs低效设施升级或原辅料源头替代;区域坚持“厂、网、河(湖)、海”系统治理,地表水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持续做好河湖、管网维护及入河、入海排口溯源治理;累计完成18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来,天津港保税区的PM2.5浓度从2013年的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3微克/立方米。”单国雁介绍,区域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绿地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理念,持续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全力推进保税区宜业宜居现代化生态活力新城建设,打造便民利企、产城融合新标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