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以赛育人
精心调配“三餐”,激发学生双创活力

    ◎本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袁俊霞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精心调制了“标准餐+贴心餐+特色餐”的学科竞赛“三餐”模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汇聚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动能。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主赛道师生共创组国家银奖、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近日,在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的学科竞赛成果展上,一座座奖杯,述说着该学院以赛育人的积极探索与有益成效。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波介绍,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精心调制了“标准餐+贴心餐+特色餐”的学科竞赛“三餐”模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汇聚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动能。

    “标准餐”

    点燃育人育才新引擎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校内外名师走上讲台为学生答疑解惑,将各类竞赛项目搬上课堂,既普及了竞赛技能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了沉浸式体验,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除了将学科竞赛理念融入课堂,学院还常态化举办创新实践成果展,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阵地。”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徐佐君说,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该学院确保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参与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不仅在学校报告厅、礼堂等设有双创课堂,在宿舍楼、食堂等也打造了双创环境。”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0级本科生王潇增说。

    随着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关注、参与学科竞赛。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申报项目76项,参赛人数756人次,参赛率达到62.69%,并取得了省赛银奖1项、省赛铜奖1项的好成绩。

    “贴心餐”

    打造课程教学新样态

    11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慕名走进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报告厅,该学院教师李泉涛正在为学生们授课,报告厅座无虚席,后排、过道,甚至门口都有或站或席地而坐的旁听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李泉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从教20余年来,探索并实施了“课创结合、课赛结合”的双创课程教学模式,将课程学习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她在讲授《室内空间可持续研究》这门课时,从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与设计专业相关的比赛切入,将竞赛精神、工匠精神、奉献意识等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实行以赛育人,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十分重要。”孙波说,该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统筹校内外资源力量,不断强化课堂这一主渠道作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等活动,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着力打造“名师+金课”的授课模式与“创新思维激发—课程思政导入—实践才干历练”培养体系,把好学术指导关,卡牢课程质量关,强化育人效能关。

    “特色餐”

    补充创新创业新营养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红色文创作品征集大赛启动,该学院音乐表演专业2019级本科生罗惟一正全力备战大赛。作为山东沂蒙人,她准备的作品是“沂蒙红嫂IP形象设计”。

    “我上大学之后才知道,比赛是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坚持参加歌唱、演讲、设计等比赛,使我学习的方向更明确了。”罗惟一说。比赛对于她和同学们来说,成为和上课一样的高频词,也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常态。

    据了解,红色文创作品征集大赛是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项特色赛事,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

    “学生创作的过程是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也是播下创新创业种子的过程。”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吕楠认为,以赛为媒,实现了学和创的深度融合,使专业价值在双创实践中得到体现。

    “‘三餐’齐全才能营养均衡。学科竞赛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打开了一扇窗,推动青年学子以‘青春梦’‘创新创业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青岛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俊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