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加大公园建设力度,2021年新增公园122处,全市500平方米以上公园已经超过1000个。 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先决条件和重中之重,强力推进生态修复,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黄河北生态走廊示范段等生态工程具备了景观效果。
李国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
11月初,已进入冬季节令,但黄河之畔的山东济南,却没有半点冬天的影子。河净、水清、岸绿、景美,近年来,济南吸引了不少珍稀动物前来“安家落户”。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2021年4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济南起步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这是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按照山东省的规划,将举全省之力将济南起步区打造成为“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
作为黄河国家战略中唯一实体性新区,这里从一开始就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正如济南起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李国祥所言:“我们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先决条件和重中之重,强力推进生态修复,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黄河北生态走廊示范段等生态工程具备了景观效果。”
实际上,黄河流域济南段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崭新面貌,背后都是“将生态环保作为重中之重”理念的扎实落地。
让城市经历蝶变化身园林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在最近印发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要加快绿地公园建设,构建以自然公园为基底、综合公园为主体、社区公园为补充的公园建设体系。该规划指出,未来的济南起步区蓝绿空间占比不少于70%,将充分彰显“城即园林”的特质。
这也意味着,更多像油葵花海一样的特色景观、像黄河公园一样的公共设施将持续在黄河两岸出现。
源起济南市泉群的小清河,属于黄河流域山东省中部渤海水系河流。在济南主城区北部,黄河与小清河几乎是并行的,两条河一路相伴,逶迤东流,之间仅相隔3到5公里。曾几何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涌入,使小清河水质不断恶化,持续为劣五类,“小清河”一度变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小黑河”。
3年来,济南市一体化生态保护治理,催生出一场生态蝶变,使小清河在经历污染之殇后呈现了治理之效——“出走”60年的中华鳑鲏家族再度归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令人陶醉。
济南被誉为“千泉之城”。济南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泉水景观质量,擦亮泉城名片,他们摸清了泉水家底,完成了全市名泉普查,普查泉水1209处,确定名泉950处,其中新增名泉305处,济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千泉之城”。
济南市水务局编制了《济南市十大泉群景观提升保护规划》,计划“十四五”期间完成历代七十二名泉的景观提升。在此基础上,因泉制宜,一泉一策,逐个编制泉水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打造更多亲泉、赏泉、品泉空间,让大自然的馈赠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有、共享、共乐。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济南地处黄河下游,黄河塑造了济南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保障了全市80%以上的生产生活用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带。
济南人对黄河国家战略的解读,突出了两个关键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黄河研究院研究员张彦丽看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对黄河沿线的生态保护,同时还要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把对黄河的保护与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生态景观这样的功能结合在一起。”
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围绕“双碳”目标的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政策,开拓绿色能源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计划,还有不到1个月,“济南造”比亚迪首辆新能源整车即将在黄河之畔下线。记者了解到,这是济南起步区招引落地的投资规模最大、示范引领最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项目达产后年产30万辆整车,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万多个。此外,国家“科改示范行动”唯一氢能企业——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在济南投资建设了国家级氢能技术研发中心、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打造黄河流域最大的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济南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斌向记者介绍,上述项目是济南起步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工作,更是将产业发展融入生态保护的有力探索。
科技成为环境保护的最大支撑力
“济南变了。”这是近年来,特别是黄河战略落地之后,人们对济南的评价。生态之变,有数据可以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国控断面二类水体比例达到80%;全市水质指数连续9个月位居山东第一。自2019年以来,小清河年均水质类别“四连升”,创有监测记录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在大气环境方面,上半年济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2,同比改善7.8%;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7%,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为106天,优良率为60%,为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之变,科技成为最大支撑力。正如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红所言:“济南生态之变,科技创新功不可没。”
记者了解到,在大气治理上,济南综合运用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巡飞观测、走航观测等手段,逐小时分析研判空气质量;同时,济南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建立了市级多场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填补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后市级监测机构的空白,为精准治污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