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陇东旱塬玉米亩产再破吨粮水平

    科技日报兰州11月6日电 (记者颉满斌)记者6日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获悉,在该院和平凉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旱地玉米密植增产及延期低水分粒收观摩现场上,专家组对位于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的试验田进行测产,旱地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了18%以下,百亩机收实产816公斤/亩,其中迪卡159、恒和5266、中单163等五个品种再次达到亩产吨粮水平。

    据了解,为了让果穗在田间站秆自然脱水成熟,节本增效,农业科研人员将玉米收获期推迟到10月底收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樊廷录介绍,玉米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近40%,加快玉米持续增产及机械收获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一。

    黄土旱塬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中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尤其是位于甘肃庆阳和平凉的450万亩平坦塬地,如今已成为甘肃省粮食生产功能区,近几年连续出现了旱地玉米吨粮田高产典型,预示着旱塬粮食生产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十年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形成了旱地玉米绿色增产及延期低水分机械粒收技术,2020—2021年有10个品种具有“籽粒水分低、机收损失率低、倒伏率低、田间站秆时间长”的明显特点,最高产量达到1327.5公斤/亩。2022年,该院继续加快该项技术应用,引进新品种44个,集成配套了覆膜施肥机艺一体化、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化肥减量增效、适水密植增产、低水分粒收、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6大技术。

    “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甘肃省农科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人员正在以实际行动为守住旱塬粮仓、端稳粮食饭碗进行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樊廷录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