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汇聚科技力量 打造敦煌学研究高地
图为参观者观看“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展出的壁画临品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本报记者 颉满斌 实 习 生 王 萌

    “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敦煌文化艺术全球共享带来新方法、新手段。”近期,在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如是说。

    讨论会上,打造敦煌学研究高地离不开新兴科学技术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共识。

    “一直以来,科技与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数字技术正在快速、全面地改变文化遗产保护的面貌。”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俞天秀说,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为文化遗产留存下宝贵印记,有助于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和传承。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科普和教育功能。

    在俞天秀看来,数字技术以其高效性、快捷性、可复制性以及智能化、网络化等独有优势,为文物保护管理、展示传播、深度研究等提供了先进工具。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的观点与俞天秀不谋而合。

    莫高窟藏经洞古代文献与其他文物的数字化,尽管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机构与个人都在做,但基本上是各立标准、各行其是,亦各有千秋。

    柴剑虹说,要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不仅有大量的技术统合工作要做,还有很多如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缀合和纸张分析、书手字迹判定等空白需要填补,都不能仅靠“经验主义”的主观判断,必须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文化保护过程中,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积极展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敦煌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文物数字化成果主要有石窟壁画数字化、洞窟结构三维重建、彩塑三维重建、大遗址三维重建、影像档案底片等的数字化成果及洞窟全景漫游节目等。总数据量约为300TB,且每年有30多TB的数据增量。

    俞天秀说,未来如何提高效率和质量获取更多石窟数字化资源,结合科研课题和项目,提高数字资源获取的效率和质量,并持续研发文物数字化快捷采集方法及面向极端复杂环境的装备研发、数据处理软件,全面提升数字资源获取及加工处理的效率,仍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在敦煌石窟数字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专家学者认为,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充分的利用,形成数字资源管理和共享的新模式,数字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并助力目标用户在专业领域最大化获得数字化的支持。

    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先堂在谈到敦煌研究院开展的“数字敦煌”项目时说:“敦煌研究院开展‘数字敦煌’项目已经30余年,现代科技手段为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有效的研究工具和手段,有助于拓展人文科学研究。数字化高清摄影技术和‘数字敦煌’项目,积累的大量敦煌石窟数字图像资源,将有助于开展围绕敦煌的各项研究。”

    1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敦煌学,逐步揭开了敦煌文物的神秘面纱,揭示了敦煌石窟及其藏经洞文物“有什么”“是什么”及其蕴含的珍贵价值。

    同时,流失各地的藏经洞文物被不断整理、刊布、出版,敦煌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与社会共享,敦煌文献、敦煌艺术、敦煌考古、敦煌史地等各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彻底改变。

    “如何让敦煌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共创敦煌学研究繁荣发展新格局,打造敦煌学研究高地,是目前敦煌学研究面临的新问题,谋划敦煌学发展新方向,依旧需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苏伯民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