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
8月,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举行,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嘉宾和客商以及国内客商参会。图为参会者在体验5G+无人驾驶胶轮车系统。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领航定向的十年】

◎实习记者 张佳欣

    2016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菲利普·德·玛耶尔的努力下,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比利时根特大学成立了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

    尽管中国和欧洲国家在组织和机制上存在差异,但玛耶尔坚信,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

    这是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我国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作为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最近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环顾全球,科技创新竞争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时期;放眼世界,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自身发展,充分发掘创新潜力,也要敞开大门,鼓励新技术、新知识传播,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

    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篇章,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跟学追赶到合作并跑甚至领跑,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入,话语权、领导力明显提升。

    主动设置议题,以全球化视野推动创新发展。从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合组织科技部长会晤到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从我国提出的“创新”议题列入G20峰会成果,到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框架下我国首次设计和主导区域与全球能源互联倡议,中国创新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稳步推进,成为“一带一路”闪亮名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支持来自42个国家的8300多名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科研,筹备建设3批共50多家联合实验室。

    “一带一路”还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蔡贤德院士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名誉教授,也是我国西北工业大学的顾问教授。他特别提到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并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称“在技术转移方面的国际合作使我们能够共同成长”。

    来华十余年,他促成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与西北工业大学建成了“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此外,由他牵头制定的《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议》(AAP Accord)在西安签署,成为首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并依托培训中心,持续推动广大“一带一路”地区国家共建工程力量共同体。

    扩大创新合作“朋友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当前,我国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47个国家开展联合项目资助研究。我国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2018年以来,我国续签、新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等各类科技合作协议超过54项,与巴拿马、萨尔瓦多等新建交国家及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美国、欧盟等十大主要创新型经济体建立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7个科技伙伴计划。

    2020年、2021年,中俄科技创新年成功举办,共同实施1000多项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为中俄关系增添了新内涵,深化了中俄在疫情防控、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互利合作。

    中法首次成功举办人工智能研讨会,发布首份联合实验室项目指南,两国元首均肯定其具有开创意义。

    科技部与德国教研部签署碳中和研发合作有关声明,与英国、意大利等联合制定科技创新合作战略,积极推进中欧、中英旗舰计划,不断开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

    携手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与多个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解决全球关切。2021年7月,全球多方合作、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开始建设,预计其2028年将建成10%的规模并投入观测,携手世界为破解人类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1200名专家学者在国际科技组织任高级职位,成为活跃在多边合作舞台上的中国力量。

    在科技抗疫一线,我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部持续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疫情交流合作,连续部署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科研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导成立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与其他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组织召开了系列线上疫情交流会议,为加强科技抗疫国际合作,支撑国内抗疫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良禽择木而栖。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目前,在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人超过100万人,长期在华创新创业的外国人才达36.6万人。一大批企业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

    自科技部2015年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以来,已吸引一大批外籍科学家担任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截至目前,已对港开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17个重点专项,香港1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获批成为试点单位。

    “十三五”期间,围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人才签证以及“一卡通”全链条,我国陆续探索出台引才引智等相关政策,为外国人才出入境、就业居留提供便利。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已成为全球科技界的普遍共识。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站在历史新起点,我国将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各国携手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贡献科技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