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看招】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广州市从化区中心医院。作为一家原区级医院,能获批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得益于广州市在基础研究项目管理的“放管服”改革,现在正发生着大改变。
“简政放权”改革是广州市科技局授予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项目的“自主管理权”,充分赋予下放组织单位遴选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权限。“简政放权”是广州市科技局支持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其中一项创新举措。
近年来,广州通过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支持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改革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方式,稳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
“如果直接和其他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医院竞争,像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此类单位申请的项目将很难获立项。但事实上,此类医院长期扎根在区级,服务基层百姓,会接触到很多‘特色’的地方病,他们也需要对此开展相应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科研院相关负责人说,“广州科技领域的‘简政放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能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扶弱助强,加快夯实一些优势、特色学科的科研基础。”
具体而言,广州市科技局不再对单个项目进行管理,不再给科学家逐个“记工分”,而是考核高校科研院所的整体宏观绩效,如青年人才培养、科研条件建设等。并对纳入简政放权改革的项目全面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项目申报取消预算编制,只需明确项目经费总额。
去年5月,广州市科技局还专门为此出台了《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简政放权改革工作方案》。
“这意味着我们对科技项目管理‘后退一步’,授予科研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对科技项目管理将‘站高一格’,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弓鸿午表示,改革跳脱了传统项目结题验收“数论文论英雄”的模式,改为面向“下放组织单位”的宏观绩效考核,为“破四唯”开山辟路。
这一场体制改革带给南方医科大学最大的感受是,“倒逼科研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学校科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保证公平公正,首先要定好规则。我们必须主动谋划改革,制定项目管理的‘家法’。在此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能力也得以提升。”
截至目前,广州市科技局每年包干项目近2000项,总经费近1亿元。
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科研
“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作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的首要环节”是广州市科技局践行的理念。
科学发现主要涉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广州针对“科学发现”设立了“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基础研究项目和基础研究平台。为强化基础研究提供充分保障,针对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广州市科技局形成了“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
目前,广州构建了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为基础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基础前沿研究需要长时间沉淀。为了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科研,广州市科技局不断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一方面,广州市财政每年投入8000万元,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广东)和粤穗联合基金。2021年,将基金的90%经费投入青年基金项目,支持596名博士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在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模式,联合基础研究优势明显的高校和医院,共同设立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
暨南大学是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的首批试点单位。其以市财政每年投入140万元为引导,学校每年投入1140万元参与到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中。
“我们设立有多种项目支持类型,包括医学+X交叉项目、自由探索项目、学术带头人培育计划项目等。”暨南大学科技处朱星谕表示,项目实施以来,该模式在带动学校学科建设全面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广州市科技局已与3家高水平高校和11家高水平医院以及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共建协议,鼓励各共建单位多元投入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并在广州市科技计划专项中设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重点向博士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形成可持续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