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谈】
近日,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
这一标准首次发布于2000年,在2005年进行过一次修订。作为中文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对我国中文信息处理起到支撑作用,不论是对于中文信息的互联网化,还是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拓展和丰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次发布的新国标共收录87887个汉字,228个汉字部首,比上一版增加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用字,能够满足各类使用需求。
新国标的意义是多层面的。大而言之,作为技术和文化结合的新成果,新国标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的整体性、系统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典籍卷帙浩繁、灿若繁星。互联网的兴起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典籍的流传和释读。而文字是典籍最基本的“细胞”。古籍数字化已经开展多年,为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但由于系统无法识别某些生僻字,在电脑上阅读古代典籍、在网上查找史迹文物信息时,常会发现有些篇章的字句显示不全,有的古代文艺作品或建筑物的名字只能以拼音代替。这就像一本珍贵的古书,被虫子咬出了点点小洞,令人遗憾又痛心。此次生僻汉字的“加盟”,必将推动中华典籍数字化进程,让写在古籍上的文字进一步“活”起来,推动中华文化网络传播提速,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小而言之,新国标也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如今,数字化生活已成常态。上学、就业、结婚等人生大事以及出行、购物、取款、就医、缴费等生活小事,几乎都离不开“网上办”“掌上办”“刷脸办”,需要身份实名认证的场合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这几年,为防控疫情,做核酸、查验健康码,成了常态。此时,对于姓名中带有生僻字的人来说,常遭遇系统无法识别的尴尬。在新国标的加持下,生僻字姓名人群的“数字鸿沟”将相应缩小。想拥有极低“重名率”的人,大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用那些寓意美好的字,给孩子或自己起名。除了人名之外,新国标也让一些古老而罕见的地名得以精准出现在电子地图里,在出行基本靠导航的当下,这无疑是给百姓的又一福利。
当然,要让这些美好的图景变为现实,关键要依靠新国标在各行各业特别是金融、交通、人社、医疗以及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的落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的作用,助力信息化时代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