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4日 星期四
大同云州:把小黄花做成“金产业”
◎王海滨 实习记者 王 怡

【标杆看变迁】

    小小的一朵朵黄花,在大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将越开越艳。黄花,不仅是当地乡亲们的“致富花”,更是乡村发展的“振兴花”。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7月时节,黄花迎来了丰收季。放眼望去,田野里一片金灿灿。

    “当前已经进入采摘期,花农也将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今年的‘致富花’一定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站在黄花地头,望着即将收获的“致富花”,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旗感慨万千,“随着这10年来大同黄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大同黄花不仅售价高了,销量也越来越好了。”

    黄花,又名忘忧草。大同市云州区是中国最大的黄花传统产区,被誉为“黄花之乡”。“大同黄花”更是山西省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花”

    自明清时起,云州区就享有“黄花之乡”的盛名。虽然声名远扬,但是2011年底,全区仅仅有2万亩的黄花种植面积。不仅如此,那时云州区的所有黄花都由农民分散种植,缺乏规模化效应。

    为解决黄花种植产业的困境,2012年春,云州区各主要领导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大面积种植黄花,全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

    时间到了2013年,虽然每亩黄花平均毛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之多,但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使得村民们无法放下心来大面积种植黄花。

    云州位置偏远,种植条件不利,再加上经济相对落后,黄花种植面临了较大困难。塞上高寒,黄花一旦遭遇冰雹、寒流等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塞上干旱,黄花喜水,在旱地种植产量低,收益少;采摘黄花需要大量人力,劳动力成本高;长期保持个体经营的状态,销售路径也成为盘桓在村民们心头的问题……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2013年,云州区各职能部门为了推动黄花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农、帮农政策,包括农民每种植一亩黄花,政府补贴500元黄花苗钱;区农村信用联社以优厚条件为黄花种植大户提供贷款等。

    云州区人民保险公司还开设了黄花种植户保险。农民只需交200元的保险金就可参险,剩余的100元由政府代付。一旦发生了自然灾害,购置了保险的农民就可获理赔5000元。

    该区的气象台专门为农户设置了两个黄花气象站,以便及时预报病虫害和恶劣天气。当地政府还扶持了13家黄花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旨在解决黄花晾晒和销售的难题。

    2015年,云州区黄花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2017年,该区实现了贫困人口人均一亩黄花,仅此一项就可促成稳步脱贫。黄花真正成了该区的“致富花”。

    科技+品牌打造产业优势

    黄花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着当地农民的稳定就业。同时,该产业的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在外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纷纷回乡创业。

    对此,杨旗深有感触:“拿下榆涧村来说,这里回村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思想观念超前、脑筋活、点子多,收购、销售黄花的形式多样,特别是他们能从网上联系销售渠道。从事黄花产业的年轻人,有些甚至已经在市里买了楼房。”

    三利农产品公司黄花车间负责人庞尔舜是个“95后”。利用自己熟悉网络的优势,他在电商平台上销售黄花和农产品。他还与许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保证他们种植的黄花都能卖出去。

    “要深度挖掘产品特色,做出区域有影响力的品牌。没有特色就没有差异化,就没有比较优势,更没有市场。”大同市委负责人表示。大同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大同黄花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了大同黄花协会和大同黄花产业联盟,以“品牌化、电商化、数字化”为支撑,围绕黄花产业进行多元化布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强化市场营销,打造优质品牌。

    按照“市场运作、产业带动、科技支撑、人才保障”的发展模式,大同市委、市政府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大同黄花产业发展,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为大同黄花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同时,大同市依托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黄花杀青、贮藏工艺改进,速冻保鲜,提取物药用等技术。在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大同市开展了黄花科技产业全链条合作,以进一步提升黄花产业科技含量。目前大同已开发出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化妆品五大系列的100余种黄花产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小小的一朵朵黄花,在大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将越开越艳。黄花,不仅是当地乡亲们的“致富花”,更是乡村发展的“振兴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