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
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开启湿地保护工作新篇章
◎本报记者 马爱平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开启了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5月27日,在国家林草局第二季度例行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副司长鲍达明表示,湿地保护法的出台,是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为全社会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律遵循;是推进新时代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律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全面、体系协调、功能完备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是健全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国已有森林法、草原法和防沙治沙法等专门法律,湿地保护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生态系统立法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鲍达明表示,湿地保护法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立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法律规定,用法治方式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保驾护航,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湿地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湿地资源调查评价、面积总量管控、分级管理、监测预警、用途管制、科学修复等重要制度。法律实施中要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逐条对照法律规定,严格落实各项法律制度,用法治新动能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建立统筹协调保护机制。湿地保护是系统工程、复杂工程、长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各个层级。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会同自然资源、水利、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工作。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保护湿地的合力,确保法律落地见效。

    三是推动各地制定湿地保护具体办法。湿地保护法是湿地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其条款设置和制度设计侧重于对重要湿地的保护、修复,对一般湿地的保护多为原则性规定。国家林草局将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湿地保护具体办法。同时,针对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的保护,要制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保护修复措施。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形成高压态势。湿地保护法明确了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处罚标准考量了湿地的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处罚标准更加严厉,如擅自占用、破坏国家重要湿地的,处每平方米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一亩地最高处罚可达660万元。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管,确定一批典型案件,重拳出击、形成震慑,令破坏湿地者付出沉重代价。

    五是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在湿地保护法的实施过程中,国家林草局还将把普法宣传作为推动法律落地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拥护、践行这部法律,发挥全社会力量保护、爱护湿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