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
因地制宜 精准发力 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底座
◎本报记者 刘园园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会议强调,要立足长远,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会议指出,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此次会议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署引发关注。

    化解疫情不利影响重要方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孙伟在前不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引擎,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单志广分析,短期来看,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起到稳投资、扩内需、增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长期来看,新型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有利于深度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社会服务便利化普惠化。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底座,抢先部署新一轮‘新基建’项目建设,积极利用‘新基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有利于在新一轮发展中谋得竞争新优势。”重庆现代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未来10年、20年,“新基建”将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孙伟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适度超前投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国内新建5G基站8.1万个,总规模超过150.6万个;千兆网络端口新增54.9万个,总量达到841万个,具备了覆盖3亿家庭的能力。目前我国已建设5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投资带动效应也初步显现。今年以来,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1900亿元。

    因地制宜打造“新基建”工程

    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应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立足经济、适用、先进、高效,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道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服务。”单志广认为。

    单志广还提出,应注重特色挖掘,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工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紧迫程度不一,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等有序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他表示。

    单志广分析,对北京、深圳等产业、技术、资本聚集的城市,应注重高新技术赋能和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应用,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对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在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聚焦民生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

    “地方可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精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钰也提出类似观点。她以重庆为例分析,重庆的“新基建”可以在智慧交通、车路协同方面多发力,因为有比较好的汽车硬件制造基础,可以在整车、关键零部件等制造过程中,将汽车电子作为抓手,整合相关软件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在高钰看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制定依据产业分类的数字化提升政策细则。比如针对工业数字孪生技术体系,制定工业数字孪生共性技术开发路线图,鼓励重点科研机构与优势企业联合研发攻关,发起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