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4日 星期四
高校成立宣讲团,讲述志愿者的冬奥故事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闭幕,冬奥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怎么传承?

    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冬奥会闭幕后第一时间成立师生宣讲团,全面开展“我和我的冬奥故事”系列宣讲活动。

    在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领域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丁莉婷看来,关于冬奥志愿者、冬奥志愿精神的故事,就像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圣火一样,是冬奥这堂“大思政课”的颗颗火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将这些火种撒播到更广阔的地方,努力用冬奥志愿精神把在成长链条上不同阶段的中国青年们凝聚起来,一同讲好中国新时代青年‘一起向未来’的精彩故事。”

    真实生动的故事更能触动人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共有909位师生全面参与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是北京市参与师生最多、服务领域最广的高校之一。他们中还将有近200位师生继续奋战在冬残奥会的服务保障一线。

    丁莉婷说,从2020年11月9日开始参与冬奥志愿者工作到2022年2月20日,468个日夜,她每一天都在加深着对“志愿者”的理解,对冬奥的理解。

    她看到,在志愿者全力以赴、咬牙坚持、忘我付出的这段时光中,他们更好地学会了以自信、从容、大气的姿态去诠释责任、尊重、理解与担当,他们学会了以自己的方式去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青年的故事、正在蓬勃成长的“平视一代”的故事。

    “2021年6月,我带领中国人民大学冰雪志愿团的冬奥志愿者们去学校对口扶贫的兰坪县所在的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活动,为那里的特殊儿童宣讲冬奥知识,活动效果非常好,我们和那里的小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丁莉婷说,这种最真实、最生动、最触人心扉的方式会更加感染人、带动人、引领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周晓辉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他说,这场冬奥会让他感受到了不同的“浪漫”。不惧寒冷,默默地坚守岗位是一种浪漫;熬夜早起,把自己平凡岗位上的工作做到极致是一种浪漫;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家大事尽微薄之力是一种浪漫;默默在场,背对繁华与热闹,直面重复与枯燥,以点滴之力汇聚成“一起向未来”的磅礴之力也是一种浪漫。

    张家口场馆群驻地辅导员、中国人民大学团委组织部部长李洪满知道,张家口团队87人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上过晚上23点到第二天早晨7点的夜班,有超过70%的同学半夜12点以后下班。大家都咬牙挺过了最难熬的夜班时光,把微笑留给了国内外媒体和运动员。“同学们也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说明人大学子和中国千禧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李洪满说。

    不做“躺平”“佛系”的一代

    在宣讲团成立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同学们通过亲身经历和服务保障冬奥盛会,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此次冬奥会安全如期成功举办,极不平凡、来之不易,同学们要通过服务冬奥,筑牢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他说,此次盛会也让青年深入领会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时代的主题,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才能实现人生意义的升华;必须始终牢记与党同心同向,与时代同心同行,与人民同心同德,继承“人大人”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红色基因。

    张东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把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到校园中,带动更多的同学们投身其中。其实,冬奥会上处处是永不服输、挑战极限的强大精神力量,同学们不做“躺平”“佛系”的一代,要学好知识、练好体魄,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做到“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

    此次成立的师生宣讲团暨延河讲师团(冰雪分团)将按照“大中小幼思政工作一体化”要求,联合重点生源中学、对口扶持中学、革命老区中学等,举办国际政要对话冬奥青年、“精彩冬奥、奉献有我——青年榜样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讲述“一起向未来”的冬奥故事,展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风采。

    “冬奥会不仅是一场竞技赛事,其早已超出冰雪运动本身,成为提振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国家体育场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0级本科生伍润昊说,他们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在冬奥落下帷幕后继续讲好冬奥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