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典型
◎赵娜娜 方姝阳 本报记者 张 强
相晓嘉在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将前沿科研思想和科技成果送到部队,又将部队问题需求带回学校反哺教学科研,只为离实战近一点,再近一点。
前不久,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研究员相晓嘉来到某战区,讲了一堂关于智能无人作战的课程,700多人在线上线下同时听课。
“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无人系统就像在空地海天中布下的天罗地网,不仅可以挡住枪林弹雨,还可以精确打击目标……”相晓嘉的讲课内容丰富多彩,虽然课程长达2个小时,但官兵们听完仍感觉意犹未尽,战区领导也对这次授课赞不绝口。
为了让这堂课含金量十足,相晓嘉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提前一周就开始了解需求、搜集资料、制定课程规划、制作解析图……2个小时的课程,他硬是足足准备了200页的素材,只为“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能更贴近基层官兵。
教学科研服务部队战力提升
“叮……”教研室的办公电话再次响起。授课刚刚归来,相晓嘉又接到了某基地的授课邀请,每周只能在长沙的工作单位呆两天,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这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而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名使者,在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将前沿科研思想和科技成果送到部队,又将部队问题需求带回学校反哺教学科研,而这一切只为离实战近一点,再近一点。正如他自己所说:“缩短从课堂、实验室到演训一线的距离,我们一直在路上。”
除了高科技专业知识,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无人蜂群也作为一道“硬菜”,加入一线部队演练中。
去年,相晓嘉所在团队研发的无人蜂群,与某雷达部队联合开展探测试验时,雷达对蜂群毫无反应,暴露出要地存在防空漏洞。这次试验让部队恍然大悟:在全新作战模式下,常规防护手段急需升级。演练结束后,该单位立即将演习情况上报。
“是我们的科研成果,为部队提升实战化能力提供了有益思路。”相晓嘉说。
如何将院校科研优势转化为部队实战优势,是相晓嘉和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学院“服务备战打仗,紧贴部队需求发展军事智能”思想的引领下,相晓嘉还把学院创办的“无人作战研修班”课程体系清单交给了授课部队。“你们对哪些课感兴趣,我们就送课上门。”他说。
每一次授课,都如同一次播种。近年来,他们将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播撒在基层部队所在的海岛、戈壁、高原……
把基层实践经验带回课堂
“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把部队的实际问题、发展态势,实践经验带回学校,带到学员中间,这是军校教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之一。”对于教学科研双肩挑的相晓嘉来说,“走出去”正好“无缝对接”教学科研工作。
一次,授课之余与基层部队的毕业学员交流座谈时,相晓嘉发现,学员从课堂上学到的是无形知识,刚下部队面对演训场上的有形装备,他们往往“摸不着头脑”。回校后,他将问题一一收集整理,重新修改优化本科课程“无人机任务规划”的课件。
一次“航线规划”的实践课上,学员们使用自己设计的规划算法进行航线计算。而相晓嘉却有意参考部队的防御模式,为任务区域布下了“天罗地网”式的各类防御。没有及时调整搜索策略的学员们,让无人机一头冲进了防御圈……“在战场上,你们的无人机已经被摧毁了。”相晓嘉对学员们说。
虽然不能将实际的武器装备带入课堂,但以这种“身临其境”的实践课方式切入课程,也能让学员更深入了解无人机作战运用方法。
“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实际,作为未来的一线带兵人,学员既要通晓科技原理,也要学会紧贴实战。”相晓嘉说。
在学校组织的课程评价考核中,相晓嘉的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不仅因为他的课程有科技味,更因为他总能从一线部队抓来‘活鱼’,让课堂更接近备战演训现场。”学员们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