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不局限在教室,更多的是在田间地头,让学生通过看、问、学等过程,更新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学校通过培养“土专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李洪昌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教师
初夏的江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成片的麦田已进入成熟期,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5月16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云阳农机合作社,见到有着“农机医生”之称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青年农机专家、科技特派员陈云,正在维修保养着农户的“宝贝疙瘩”。
“到5月底,这台老伙计又该忙碌了。”陈云一边乐呵呵地说着,一边仔细检查着旋耕机上的刀片。在他身旁,还有播种机、收割机等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器具。
“农机医生”年维修量超千台
陈云的父亲是金坛区第一批拖拉机手,从小耳濡目染让陈云对机器维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陈云就在家乡从事家电、电机维修和摩托车维修工作。
2002年,陈云看到农业机械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却缺乏农机的专业维修人员。于是,他开始自学修理农机。然而,面对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的农机,陈云明显感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2012年,陈云参加了金坛区农业农村局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农机二代人”学历提升班和技能培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先进教学设备,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一些被拆解开的设备,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机器的运转。”陈云说。
通过专业系统技能的学习,陈云很快成为现代农机使用与维修的“土专家”和“江苏省农机维修能人”,在金坛农机维修比赛中,陈云还获得了第一名。更让他骄傲的是,他成为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合作基地特聘的科技特派员。
如今,在金坛区,从人畜“小劳作”到实现机械化“大生产”,一套套农机具早已成了村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帮手”。而陈云一年维修的各类农用机械超过千台,农户则把这位科技特派员称为“农机医生”。
目前,陈云负责的云阳农机合作社,辐射范围已延伸至江苏省的句容、镇江、溧阳等地,最远到了安徽滁州,已经形成了对大中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平均每年维修保养各类农业机械的数量在4000台左右。陈云说,把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延伸到更广的范围,自己更有成就感了。
在田间地头培养“土专家”
“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像陈云这样肯学肯吃苦的‘土专家’。”与陈云结对多年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教师李洪昌博士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更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课堂不局限在教室,更多的是在田间地头,让学生通过看、问、学等过程,更新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学校通过培养‘土专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李洪昌博士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老师一直用心思考,精心设置课程,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组织科技特派员等农业专家,对身在农村一线的学员进行线上教学,满足农村学员的实际学习需求,并通过积分制的形式督促学员利用课余琐碎时间,不断丰富知识。
“我们开展教育培训,是希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他们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让农民也具备科技特派员的技能,成为乡村振兴急需的科技人才、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姚宏说。
陈云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村劳动力匮乏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进行先进农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和加速农业机械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而在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科技特派员大有用武之地。“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家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产教融合,已经吸引了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农机维修的队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乡村振兴出力。”陈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