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
通讯员 田苗华 本报记者 杨 仑
杨宏伟(左一)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王明昕摄

    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推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想到自己的工作跟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息息相关,心里很骄傲,也倍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得越来越好。

    杨宏伟

    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教师

    春耕时节的东北黑土地上,万物复苏,一望无际的沃野田畴里,2万多台智能免耕农机在轰鸣欢歌;而在长春理工大学实验室的智慧云屏上,农机总量、各地区农机数量、工作农机数、待机农机数、异常农机数等一目了然。5月17日,记者了解到,今年,黑土地上使用这种机械进行免耕播种的面积突破了600万亩。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呵护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是关键。而免耕播种机,又是保护性耕作中的关键环节。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教师杨宏伟及其团队,12年如一日投身于智能化免耕农机的研发、推广,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

    金杯银杯,不如农民的口碑

    保护,是为了让“一把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更长久地惠及后人;利用,则是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二者之间没有取舍,只能兼顾平衡。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推广免耕播种成为必然之举。

    免耕播种要求不翻动表土,并在地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实施开沟、精准落籽、精量施肥、埋沟的智慧农机,是实现免耕播种必不可少的装备。

    坐标,吉林省四平市。一台台播种机在田间呼啸往来,拖拉机时快时慢、停停走走,扒开土,种子的间距却分毫不差。“距离设定多少就是多少,有问题的时候机器会报警,闭眼睛开都没事!”伊通镇兴隆村村民孙洪亮说。

    在四平市玻璃城子镇海丰刘村,村民丁品祥告诉记者,春节前,他就已经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数据,盘算出了种子、化肥的投入成本,预估今年的收成。“种子用量跟我估计的几乎一模一样。按去年的价格,今年能挣4万多块钱吧。”

    在四平市学文农机专业合作社,张学武在自家的院子里掏出手机,5公里之外的玉米播种情况尽收眼底。“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有两天,就都种完了。还能再给别人干点。” 张学武说。

    孙洪亮、丁品祥、张学武互不相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生产的康达智慧农机的用户。科技特派员团队研制的这种免耕农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

    春耕开始以来,在长春理工大学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杨宏伟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屏幕前,时刻关注免耕播种设备的总体运行状态,并及时协调解决设备故障。

    “虽然发生故障的概率很低,但农时不可误,还是得以防万一。” 对于设备售后服务,作为科技特派员的杨宏伟颇有心得,每年春耕季,他都不止一次在凌晨三四点接到农户的求助电话。“设备几乎没出过问题,大多都是操作失误造成的,连接视频指导一下,差不多都能解决。再不行,就立马过去一趟。” 杨宏伟说。

    “这玩意儿(智能设备)皮实(耐用),用七八年了都没坏过。”“这属于高科技,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老师做的,质量确实好。”在康达公司设备调试处,农户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着。

    “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推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杨宏伟说,“想到自己的工作跟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息息相关,心里很骄傲,也倍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得越来越好。”

    产品要过硬,背后下苦功

    使用免耕播种设备确实可以保护土地,但如果做不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产量就没办法保证,老百姓就不会买账。作为免耕作业的倡导者和推广人,康达公司总经理杨铁成直言:“康达公司和长春理工大学联手开创了播种机械智能化的先河。没有长春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系统,没有科技特派员的努力,免耕不会普及得这么好。”

    2010年2月,首款设备正式配装,智能播种机3年内销量翻了两番。2017年、2020年,第二代、第三代设备相继投产,总销量突破2万台,在免耕农机市场的占有率突破70%。丁品祥说:“不用总翻地、保墒,地也有劲儿。种子、化肥一点不糟践(浪费),产量上来,钱也多挣了。”随着康达公司和长春理工大学的合作进入“蜜月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如今,第四代产品的各项指标检测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开始生产,第五代产品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

    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一方面源于用户需求,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对农业领域科研的敏感。“脑子里总琢磨,做出来就不难了。”杨宏伟笑着说,身为科技特派员,自己对农业、对土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熟悉、亲切。

    但智能系统研发远没有他说的那样轻松。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理论和实践的角力纠缠。这一过程中,大家伙儿都吃了不少苦头。

    样机初成,在实验室好用,到了地里就不行;干燥的时候没问题,一下雨就“罢工”……类似的“翻车”现象,一度把杨宏伟折磨到抓狂,整宿整宿失眠。另一位参与科研攻关的韩永林为确保封装质量,一口气买回来几十种胶水,连续超负荷做了一周实验,直到心脏病犯了,才被迫休息了两天……

    论文写在大地上,心里踏实

    “连价格都没问,就开始给我们做产品了。这是诚意,也是自信。” 杨铁成坦言,长春理工大学跟康达公司合作不是为了钱,正是长春理工大学的诚意打动了自己。

    事实的确如此。对于长春理工大学而言,搞智慧农机并不划算:一台设备不过两三百元的利润,再刨去后续的跟踪服务投入,远不及其他项目来得实在。但是,他们不但搞了,而且一搞就是十多年。

    杨宏伟说,自己喜欢跟农民打交道,看到他们增产增收的喜悦,心里特别满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那种踏实的感觉是什么都换不来的。“乡村振兴、保护黑土地,都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作为科技特派员,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韩永林说,自己多付出一点辛苦,产品的质量就多一份保障。农民赚钱不容易,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一个致富梦,他们富起来,国家才能强起来。

    自2009年至今,长春理工大学与康达公司建立了成果转化合作,研制开发了三代免耕播种及施肥监测相关产品,已完全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其间,生产研发销售智能监测相关设备累计20000余套(合同金额1500余万元),服务免耕播种面积累计达3000余万亩。

    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杨华民告诉记者,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黑土地保护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长春理工大学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学校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在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上着重发力,尤其要在智能汽车、智慧农业等领域下好先手棋,全力以赴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我们会轰轰烈烈地干,说到做到!” 杨华民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