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三剑客”合力帮扶 让浙江畲乡景美民富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畲乡科技三剑客”在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多肉植物培育基地进行种植指导
受访者供图

    山区乡村分布较散,且产业各有侧重,“畲乡科技三剑客”组队帮扶驻点乡镇的做法,为地方优化科技特派员资源配置带来了启发。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正深入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等科技帮扶模式,实现精准帮扶效益的最大化。

    徐卫斌 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商务科技局局长

    3月中旬,云雾裹挟中的浙江丽水大漈乡茭白基地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琪明一早就与大漈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健林碰头,两位相识10多年的老朋友蹲在田坎上,查看茭白长势的同时,探讨茭白企业化种植经营的可行性。

    每年春耕时节,叶琪明都会与同为驻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俞少华和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浙江省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首席专家郭方其,相约前往景宁畲族自治县,穿行在山乡之间,合力解决彼此驻点乡镇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帮扶当地农户发展高山特色产业,他们因此在当地获得“畲乡科技三剑客”(以下简称“三剑客”)的雅号。

    位于浙闽交界处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缺乏内生动力。2003年,首批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入驻景宁,对接山区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帮助当地脱贫摘帽后,持续打造生态富农新引擎。

    “科技特派员通常服务单个驻点乡镇,但乡镇产业的多样化,常常使科技特派员很难充分发挥特长。‘三剑客’各有所长,主要就花卉、高山茭白与食用百合、锥栗等产业进行高效技术服务,他们自发抱团后可以专长互补,这种模式也更有利于科技特派员立足乡镇、服务全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商务科技局局长徐卫斌介绍。

    云中开垦:助高山茭白打响品牌

    “去年种了6亩茭白,增加了6万元收入,还不算自己办农家乐加工成特色菜的部分。” 大漈乡叶村土菜馆业主徐雷生欣喜地告诉叶琪明,今年茭白种植增加到了十多亩,除去人工费,保守估计会有八九万元的收益。

    平均海拔达1000米的大漈乡,是典型的高山盆地。叶琪明介绍,2003年初到大漈乡时,他叫停了乡民们原先砍树种香菇的做法,经过多次考察,决定将高山茭白作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

    雇工人先种一年做示范,请乡民前往丽水缙云县学习经验,组织专家上门培训……叶琪明把握乡民心理,数管齐下,经过十多年的坚持,当地茭白种植范围已扩增至如今的5000亩,年亩产经济效益在7500元以上。

    2020年7月,大漈乡还举办了“提质降农残高山茭白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培训会”,郭方其特意前来助阵,并现场发放、指导农户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改良土壤,发展无公害生产。

    集生态宜居、旅游观光、高山蔬菜为一体的大漈乡,早在2010年,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然而,此前乡民为图方便,将茭白叶片废弃物直接焚烧、随意丢弃,给当地环保工作造成了困扰。

    俞少华告诉记者,他建议大漈乡采用田角堆肥的方式,往废叶堆里加少量熟土以便携入有益微生物,同时加入适量尿素调节碳氮比,促进微生物快速生长,加速茭白叶发酵,来年春天全部还田,巧妙地阻断了叶片随意堆放对环境的污染。

    大漈乡乡长吴雯雯介绍,由于水质好、生态佳,乡里产出的茭白肉质甘甜,可以生吃,每年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到欧洲市场。在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销结对会上,全省17个茭白生产基地选送的产品当中,大漈乡的茭白也拔得头筹。

    优培花卉:多肉小盆栽闯出大世界

    在连接大漈乡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的宽阔车道上,沿途诸多民宿客栈门前都装饰着多肉花卉,让人眼前一亮。

    “刚过去的冬天,东坑镇气温接近零下10摄氏度,但这里的多肉植物却能安然过冬。”郭方其告诉记者,这些多肉植物是团队选育的耐寒品种。

    2005年,郭方其初到东坑镇,了解到当地海拔在700米以上,结合当地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和花卉市场的需求,决定带队发展高山花卉产业,种植“一品红”盆花。2012年,国内花卉市场兴起“多肉盆栽”,郭方其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后,将重心转向发展多肉植物生产。

    景宁雅景花木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景宁雅景)理事长吴勇表示,合作社的发展与郭老师的工作紧密相连。“经郭老师指导,2009年,我们栽培‘一品红’,合作社年增收387万元。后来及时引进多肉植物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实现稳定量产,也由此享受到国内多肉市场的早期红利。”

    “老叶,老俞,来棚里确认一下,这批多肉好像得了灰霉病……”3月中旬,“三剑客”前往景宁雅景种植基地对接指导,郭方其注意到问题后,随即邀同伴给出防治建议。

    吴勇告诉记者:“2010年开始,‘三剑客’初具雏形,几位老师会分别从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品种选育给出指导,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瞄准乡村旅游业,东坑镇结合科技特派员科研项目,颇具前瞻性地选育耐寒、适合组合大盆栽及露天种植的多肉植物品种,开展供给民宿、农家乐的定制服务,令当地多肉植物种植产业异军突起。

    “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花卉市场关停,行业利润骤减,景宁雅景却保持连续3年销售额800万元。”吴勇说,疫情后,多肉植物种植户批发交易份额占比普遍下降,景宁雅景却凭定制服务填补了这一损失。如今景宁雅景有社员105户,去年带动2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达万元。

    老树逢春:盘活3000亩板栗基地

    “这200多亩栗林,已有30多亩‘老树发新芽’,随着嫁接工作的持续推进,过不了多久,每年秋季,它们就会挂满毛球,融入周边绿色景致的同时创造丰收。”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秋丰家庭农场,俞少华感慨道。

    2010年,俞少华作为科技特派员被派驻英川镇,开展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当地食用百合产业。当遇到食用百合病虫害防治技术难题时,俞少华就邀请“三剑客”同伴合力破解,使当地的食用百合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大量产品外销。

    “近几年英川镇大片的板栗林老化,导致产量转低,口感渐差。这让老俞坐不住了,他决定访问权威专家,跨专业学习栗树种植管理技术。”郭方其说。

    2017年,俞少华了解到秋丰家庭农场业主刘成英尝试用锥栗嫁接老板栗树,收效明显。他根据当地需求,优选接穗品种,于2019年实施“嫁接锥粟恢复退化板栗园产能促锥粟早产技术示范”科技特派员项目,在英川镇凤凰寨、隆川与黄垟口3个村设立试点。刘成英告诉记者,去年已有30亩锥栗林产出果实,亩均收益在一万元左右。

    俞少华介绍,经过数年实践,科技特派员项目已大规模实施,未来将稳步推进,以期让全镇3000亩栗林焕发新生。

    “山区乡村分布较散,且产业各有侧重,‘三剑客’组队帮扶驻点乡镇的做法,为地方优化科技特派员资源配置带来了启发。”徐卫斌表示,当地正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等科技帮扶模式,加强推进特派员与派驻乡镇在重大产业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推广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交流,形成乡镇与科技特派员的联系反馈机制,实现精准帮扶效益的最大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