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典型
离开“地下龙宫”,已是3个昼夜之后。走在山间小路上,身为平台专业指挥员的王司恒揉了揉刺痛的双眼。三天两夜没合眼,身子已是异常疲惫,但他的脚步却十分沉稳。
30年的时光,从一个毛头小伙到儿子都已参军入伍的老兵,从初入军营的导弹“门外汉”到如今的平台“兵专家”,火箭军某旅导弹测试技师、一级军士长王司恒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成长。
从炊事员到导弹“把脉”人
1990年,怀揣着导弹发射梦的王司恒入伍来到高原,却因为长得壮读书少,新兵下连便被分到炊事班,专职负责养猪种菜。
梦想远去,并没有让他意气消沉。
“当兵就得干啥啥行!”铆着这么一股子劲,王司恒全心投入,一年下来,就属他种菜最好、喂猪最壮,组织还批准他立了功入了党。
但王司恒并不满足,导弹发射时的壮美弹道还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一天,王司恒敲开连长的房门,鼓起勇气说出了心里那句话:“我要当导弹操作号手!”
看他那股认真劲儿,连长拿出几本初中课本对他说:“你先把它们学会。”从那以后,不服输的王司恒一头扎进了书本里,白天施肥喂猪,晚上挑灯夜战,最终顺利考取了心仪已久的士官学校导弹专业。
那年,该旅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王司恒因上学没能参加,回来听老班长讲发射场上的故事,他如痴如醉。“只有专业过硬,才能为导弹‘把脉’。”营长的话让王司恒明白,上了学还不够,还要把技能练精。
学原理、背参数、画“三路”……没有高智商,王司恒就用笨办法,一年学通了本专业,两年学完导弹测试全专业,并成为了全旅比武竞赛的冠军,成功当上了测试专业组组长,顺利走上实弹发射场。看到导弹出鞘腾飞的王司恒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梦想飞翔的样子。
创新流程助力实战
2006年,部队面临新型导弹装备换型转训,已经成为平台班班长兼平台测试指挥员的王司恒,深感肩上担子沉重。
为了让装备形成最大战斗力,这年底,王司恒在对老装备测试流程进行研究后,历时4个月,完成了一份《平台功能检查和调平精度同时测试可行性》的报告,并上交厂家进行探讨。
当收到厂家的肯定回复后,王司恒欣喜若狂,立即着手优化平台测试流程。那段日子,他吃睡全在测试间,对实际操作中数不清的细节难点一个个研究攻克,终于拿出了新武器平台测试的最优方案,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2008年夏天,部队围绕战斗力提升,决定对某导弹阵地单元测试进行改进。王司恒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次任务。
查阅专业资料,电话请教厂家,进行可行性试验……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王司恒不辱使命,接连创造两大奇迹:调整测试项目顺序,增配部分测试设备,用测试1套平台的时间完成2套测试;创新减员操作方法,在号手减员一半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整套测试流程。
这些大胆改进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充分认可,一一在火箭军同型号导弹单位得到推广。王司恒为此撰写的论文《某型号导弹平台战时减员操作方法》也在核心军事期刊上发表。
这些年,王司恒首批入选原第二炮兵专业技术士官尖子人才库一级库,撰写数十篇科技论文,探索出了10多种战法训法。
技术过硬力挽狂澜
在该旅一次次导弹发射的关键时刻,都能看到王司恒的身影。
一次战斗发射演练,平台测试到最后一步,某器件数值出现十分罕见的偏差,现场气氛顿时凝固。一位平台工程师怀疑设备问题,建议立即断电。
“等一等!”王司恒果断出面阻止。他对比近2年的数据记录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平台本身没问题,应该是受外界干扰所致。”
在仔细分析该器件工作原理后,王司恒用手一指:“就是这个方位,测试间外肯定有较大载物通过。”果然,一名警卫报告,就在刚才测试期间有一辆几十吨重的货车恰好经过。
“马上封路,立即阻止一切大型车辆通过,再次测试!”接下来的4次测试,次次数据都达到标准值,完全证实了王司恒的判断。
还有一次,导弹发射演练进入最后测试环节。突然,某按钮失灵,号手反复按了好几次,一点反应都没有……测试官兵急得团团转,将所有预案尝试了一遍又一遍,都无济于事。
就在发射演练即将宣告失败之时,王司恒赶到了现场。他用手摸了摸测试平台某部位的温度后,果断下令:拆卸某部件,检查电子元件性能。
果然,故障竟是由一元件电阻值比标准略小造成的。王司恒随即实施送风、升温处理。很快,该元件电阻恢复至标准值,演练如期完成。
一位士官为何会有如此胆识和气魄?王司恒回答:“战场要求到哪里,我就要学到哪里;我们的导弹能飞到哪里,我的目光就要盯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