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
三大关键要素叠加,“空心村”变“亿元村”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高 亮

    管理20亩的玻璃温室,四五名工人便可轻松搞定;有机蔬菜一层叠一层,“住”到了十层立体化盆栽架上,一年出产16茬有机蔬菜,亩均产值达300万元……

    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洼里村,包含着20多项先进技术的十层立体种植模式已经成熟。该模式的发明人、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向东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着新技术的优势:你看,蔬菜往高处摆,20亩土地产出的效益抵得上200亩土地,一次放置20万盆叶菜不在话下;同时,管理“傻瓜化”,运行费用也低……

    靠着眼前这些饱含“科技范儿”的有机蔬菜智慧工厂,刘向东带领着洼里村民奋斗十年,将一个路难走、水难吃、电不稳、没收入的“空心村”带成了科技含量十足、产业特色鲜明的“亿元村”。3个月前,洼里村晋升农业农村部“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2月底,科技日报记者在此采访时,“双模范”的故事还在被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刘向东,是人社部和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而他爱人、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赵霞,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

    发展现代农业,搞好乡村振兴,“能人经济”是一个关键因素。

    十年前的洼里村,交通不便,人心涣散。2011年村“两委”换届,在外经商的刘向东夫妇回乡,刘向东当选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穷则思变,但如何变,考验着带头人的智慧。而改变洼里的第一步,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盘活村庄土地资源、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思路的确立。

    新成立的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凝聚民心,带领社员发展起了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和奶牛、蛋鸡养殖等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闭环,土地亩均收益从十年前的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4万元。

    “亿元村”不是一天建成的,它呈现出分步骤、有重点的递进过程,而科技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农学出身的赵霞,深知科技支撑的重要性。于是,玉泉洼合作社对接中国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学习借鉴荷兰、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共建试验示范基地,研究生态农业,试水智慧精准有机种植。

    在玉泉洼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了长23米、宽1.8米的“智能种植床”,上面铺了厚厚一层“黑色土壤”,床体内部,地源热泵、种植基质、酵素发酵、自动控制等技术融入其中。

    刘向东介绍说,智能种植床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黑色基质,床下的箱体中间是夹层,里面有流动空气,通过空调调节为作物提供18℃—25℃的恒温生长环境。

    刘向东的一笔账是,“比如台湾叶菜,在种植床上生长22天就可以收获,一年就能收获16茬。每床一茬蔬菜可收获320公斤,按照每公斤26元计算,我们这个大棚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为扶贫大棚装上“科技芯”,道出了洼里崛起的一个秘密。

    记者了解到,刘向东、赵霞夫妇运用高科技带动老百姓致富的故事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每年纯收入稳过十万元的刘金林成为洼里村民改变命运的“代言人”。十年前,他因为年纪大外出打工受阻,在家种地瓜棒子也换不了几个钱。如今,跟着刘向东、赵霞夫妇干,刘金林学到了真本事,还成了合作社工程部负责人,薪水不低,再加上他和媳妇的绩效分红,十万元轻松揣到兜里。

    管理者与社员“三七分”收益是玉泉洼合作社的规矩。这种党员干部“让利于民”的初心情怀,让社员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并给合作社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扈洪波说,两人创造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聚资源要素共建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构建园区、村庄、农民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等经验,颇具示范和推广价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