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辉(右一)组织技术专家现场指导蜜柚病虫害防治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 讯 员 高 凌 林开艺
2月25日,正月十四。
人勤春来早。位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安厚镇的顶楼村,柚子、桑葚、百香果等果树漫山遍野,水泥路平坦整洁,“小洋房”错落有致。蜜柚基地里,刚刚脱贫的柚农赖能杰正忙着给柚子施肥、杀虫疏花。
“在产业补助与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下,2020年仅种植蜜柚一项,我就收入了近1.4万元,加上打零工等,年收入5万多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赖能杰说。
平和县是原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老区重点县,也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今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也凝聚着福建省科技厅下派共产党员、驻村干部刘勇、姚子辉等的心血。2017年底,他们分别担任平和县顶楼村第一书记、南庭村第一书记,驻村后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科特派技术优势,探索建基地、推广新技术等产业扶贫模式,推动当地蜜柚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成为农户们致富的“黄金果”。
插上科技的翅膀,“黄金果”真能生金
赖能杰所在的顶楼村,位于安厚镇中北部,是革命老区村。早年间,他和村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种着几亩薄田,农闲时打工,日子勉勉强强地过着。“没致富的路子,只能受穷。”他说。
平和县是全国闻名的蜜柚种植大县,以“世界柚乡”“中国柚都”之名享誉海内外。虽然顶楼村也有种植蜜柚的传统,但是,该村果农种植分散、小户众多、年龄老化且营销水平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过量施用化肥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蜜柚产业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在全国吹响。“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刘勇坦言,虽然心里有点打鼓,但是作为村第一书记,必须要带头。
“土地‘活’则产业‘活’,要做好做活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文章。”刘勇以村、社联合体为主体,对村内分散管理的柚园进行流转,统一管理、处置分散柚农各家的蜜柚树,实现农民手中的土地增值生金。
蜜柚虽好,村民手头并不宽裕,种植技术也欠缺。为此,刘勇积极申请项目,解决合作社和示范基地成立面临的资金与技术问题,推动建立22亩“科技+”蜜柚产业提升示范基地,实现科学种植、水肥一体、有机施肥。
姚子辉所在的南庭村同样面临产业难题,该村主要产业是蜜柚和茶叶种植,因自然条件和技术等限制,产品品质较差,影响种植户收益。
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姚子辉找到漳州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在南庭村应用推广示范蜜柚种植新技术,引导当地群众生态、有机种植蜜柚,降低蜜柚种植成本,提高蜜柚品质。他还鼓励村里创业带头人种植百香果、养殖实验兔,推动南庭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家门口甩掉“穷帽子”,老区村实现“高颜值”
从刚开始合作试验的担忧,到如今试验成果带来的提质增收,柚农们由衷地感慨科技带来的力量。
“基地科学管理后,我们不需要自己管理蜜柚树,还能确保有稳定收益。同时,还可选择在基地或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赖能杰亲眼见证蜜柚成了乡亲们的“黄金果”。
基地建设当年,“科技+”蜜柚产业提升示范基地已覆盖整个顶楼村小组17户柚农和贫困户,基地果农获得近13万元的流转收益。刘勇还推动桑葚种植基地等建设,盛产之后可增加村收入。全村所有贫困户将获得相关产业发展收入40%的贫困公益补助。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颜值”也越来越高。顶楼村65岁的老党员赖火顺是该村的村医,常年要骑着摩托车奔走在全村的各个角落。“以前坑坑洼洼的不好走,现在,狭窄的道路拓宽了,水泥路铺上了,路灯也都装上了。”赖火顺说,现在走在村道上让人很舒心。
“姚书记的到来,让村里种植户们的心里更踏实,干起活来更有劲了。”在平和县长乐乡南庭村,村里的老党员、老支书杨来其夸赞说。2020年底,南庭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4人全部顺利脱贫,该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现在村子里的一条条道路通畅了,村民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了,老人有地方休闲娱乐了。”姚子辉说,“但这些还不够,我还要带领村两委继续加把劲,让村里的路灯更亮,让小溪的水更清,让村庄的环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