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韩富军培育出的油用牡丹新品种,籽油出油率23.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2%,其中亚麻酸含量高达51.4%,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指标。 受访者供图 |
“牡丹根皮入药做丹皮,紫斑牡丹还是很好的木本油料作物,牡丹花蕊、花瓣、叶芽都可以做茶。”春节刚过,甘肃临夏盛宏牡业综合开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宏牡业)何生宏已经在自己的牡丹基地里忙活了。作为当地的“牡丹大王”,盛宏牡业培育的紫斑牡丹苗早已“远嫁”河北、福建、山东等地,而催生这个产业的,正是甘肃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花卉所)副研究员、科技特派员韩富军。
2015年6月,在临夏州办企业的何生宏来到花卉所求教油用牡丹选种问题,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的韩富军刚好结束甘肃永靖县的帮扶工作回到兰州。“油用牡丹的种质提升是世界性的挑战,有研发的巨大潜力”,作为花卉专业人员,韩富军与何生宏都有这样的认识,两人一拍即合。
千百年来,国色天香的牡丹止于观赏,用来榨油闻所未闻。“实际上,牡丹籽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平均49%,堪称脑黄金之最。”韩富军说。但作为第一批培育油用牡丹的科技工作者,韩富军深知,没有一双“妙手”,想让牡丹花流出“液体黄金”是不可能的。
紫斑牡丹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紫斑牡丹的优质种源和优质基因面临遗失的困境,油用牡丹开发是抢救资源的良好机遇。”谈起专业,韩富军滔滔不绝。
油用紫斑牡丹的生长,不是想象中的“撒下一把籽,育出一批苗,栽下一大片”,而是长一尺、退八寸,3年花蕾期不结籽是无法分辨油用品种的。选种、育苗、嫁接各个环节都要精耕细作。以往的育苗,都是沙子与种子混在一起,利用沙子的保温保湿功能帮助脆弱的种子越冬,来年出芽后,又要将沙子刨除,给种子生长空间,“不小心就把幼苗碰断了”。韩富军想了一个好办法,将尼龙袋铺在种子上面,上面铺上沙子,当幼苗长出来的时候,将尼龙袋取出,既不会影响幼苗生长,又简便易操作。如今,这一“网袋层积育苗法”在临夏遍地应用。
解决了种子的问题,下一个“拦路虎”就是培育。“紫斑牡丹具备抗寒的优势,但是花蕾期长、出苗率低、回报期长,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也让甘肃的油用牡丹产业慢人一步。”韩富军一头扎进苗圃,不断选育优良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他培育出的油用牡丹新品种,性状稳定,经过农业部油料食品检验机构检测,籽油出油率23.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2%,其中被誉为血液营养素、植物脑黄金的亚麻酸含量高达51.4%,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指标。
近年来,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盛宏牡业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厦临公司合作,进一步研发紫斑牡丹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延伸紫斑牡丹产业链,并共同研发了油牡丹春季催花技术,将牡丹的花期从原本的四五月提前到了春节期间,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多姿多彩的紫斑牡丹沿临夏市滨河路依次盛开,长达30公里的牡丹长廊花香四溢。临夏市枹罕镇的王坪村,集中栽植170多亩牡丹,被誉为“河州牡丹第一村”。“栽培牡丹种苗,每个周期5年,亩均收入超过10万元。”富起来的农户算起了经济账。
如今,盛宏牡业栽培紫斑牡丹、中原牡丹、进口牡丹等300多个品种86万多株,成为临夏州牡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集教学、生产、科研、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和全国巾帼扶贫基地。
作为致富领路人的韩富军也结束了在临夏的科技特派员工作,赶赴天水市进行花椒养殖技术培训了。今年春节,何生宏掏出电话给韩富军拜年,希望他常回临夏赏花做客。“赢得一丝牵挂,收获一份信任,知足了!”韩富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