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向全球人才邀约,中国医学科学院打造下一个“NIH”

本报记者 张佳星

    免疫学、微生物学等12个学科领域论文被引次数居全球前百分之一,临床医学和药学的这一数据更是进入了全球的前千分之一。

    12月2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晒出”学科成绩单,并向全球人才发出邀约: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院校),共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嘱托。

    欢迎创造,匹配以硬件、软件保障

    对标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27个研究所和中心,学科设置覆盖医学几乎所有的领域),王辰表示,在这些方面院校还有很大努力的空间,无论是对于已经有的还是没有的院、系、学科,院校都求贤若渴。

    “例如,临床信息学是国内非常缺乏的,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国内开辟全新的领域。”王辰说,对于列出来的已有学科领域,大家可以自行匹配进入,而对于没列出来的,大家可以“创业”。

    欢迎创造,院校将匹配以硬件、软件保障。

    “从研究经费支持、大型设备使用、人才待遇保障、研究生招生名额、顶级医疗资源配置上,院校都有一系列的安排。”王辰表示,对于开创新的学科和领域的人才,院校将提供优质的平台和条件。

    “到一个单位来‘创业’,除硬件支持之外,‘软件’更是至关重要,包括我们的治学态度、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副院校长王健伟表示,例如在学者的准聘期(3—6年),院校会减少考核、延长考核期,让学者潜心研究,而对于经过准聘期转为长聘教职的学者,院校将会匹配更好的生活待遇和充足的科教资源。

    据了解,相关聘任方式在院校已形成制度。2018年,院校率先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实施准聘长聘教职和临床医学教职制度,目前已聘任了128名学者进入准聘长聘教职系列。

    欢迎持之以恒,匹配以充足经费支持

    “我们欢迎可以心无旁骛、做引导性、前沿性研究的,能够长期、持之以恒进行学术探索的学者。”王辰说。

    换句话说,欢迎甘坐冷板凳、有前瞻性、能够专注研究的学者。对于这类型的学者,院校拥有充足的建设性、基础性、非竞争性的战略经费,完全有条件支持面向探索的学术生态,鼓励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

    相较而言,NIH在2014年起开展的“杰出研究者计划基金R35”在我国引发了科研资助模式的讨论,由于其研究不受预设研究目标的限制、注重对申请人本身的考察、资助稳定持续,管理灵活,为杰出研究者持续深入的研究提供稳定支持,这一资助机制收获了不少原创性研究,被认为是对基础性、长远性科研领域的战略布局。

    业内普遍认为,对于杰出学者的稳定、长期支持将为国家培养引领性的优势学科。对此,院校给出了自己的实践。

    “通过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支持途径,优秀学者将获取稳定的经费支持。我们的科研人员不会因为跑项目、围着项目转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王健伟进一步解释,稳定、足额、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将促进优秀的学者心无旁骛地去钻研学术,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工作。

    “建立中国医学科学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是国家所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王辰强调,院校要成为国家医学科技和医学教育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

    院校对于优秀学者充足支持、鼓励前瞻性探索的学术生态,无疑将“收获”更多医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欢迎青年人成长,匹配以顶级平台和导师

    万事开头难,怎么缩短抚育期,助力青年学者尽快成才?

    到新的岗位或者回国创业刚开始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院校为青年科研人员提前做好了应对方案——

    “我们将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备顶级导师。”王健伟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拥有219名学部委员、院校有500多名高层次人才,这些顶级学者将成为引进青年人才的青年导师。院校可以为学者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提供指导,帮助引进人才在项目申请、团队组建、科研方向的确定、项目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顺利开展工作,尽快帮助他们走上正轨,避免走弯路。

    据介绍,此次全球招聘,院校首批开放100余个职位,广纳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达到同学科国际一流的科研教学人员加盟。招聘岗位包含教授、长聘和准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这些岗位长期动态招聘,可随时申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