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扬州: 八年科教合作新长征 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葛羽丰 许 婷

    8年前,扬州市吹响了科教合作新长征“集结号”,启动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以“科技+人才+载体+资本+产业”的模式,引入各类创新资源,培育科技“小巨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8年后,扬州市已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43个,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累计数接近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0家。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可达48%。

    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引才发力点

    在扬州市科技局局长陈星的记忆中,扬州当时启动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有多方面的制约和难度。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传统产业整体处于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如何突破,走好科教合作新长征路,再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扬州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发力点,在抓好用好乡土人才工作的基础上,出台“绿扬金凤计划”,市人才办、科技局等部门联动,畅通引才渠道、搭建育才桥梁、优化留才服务、健全评价标准,围绕延伸产业链、融合科技链、扶持资金链,推动创新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深度对接、聚合裂变、放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带动效应,形成创新人才先发优势,让城市成为创新之地。

    除此,扬州发挥科技镇长团“双面胶”的特殊作用,建“团+组”“院团会”“三长联动”工作机制等,建立产才对接云平台,“一根网线”打破了历届科技镇长团团员任期和地域限制,推动校地合作、引才荐才,实现产才精准对接,让人才留得住,更是用得上。

    扬州市科技局还持续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合作”拜访推介活动,带着企业、带着需求,走进国内大院大所,开展科技人才供需对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

    建设创新载体,重构发展新格局

    “扬州要当好苏中崛起的排头兵和沿江城市的先行军,打造成为沿江产业科创名城,首先要创新发展理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举重措快速布局新产业,重构发展新格局,有效推动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陈星说。

    醒得早,动得快,干得实。进入“十三五”,扬州重点围绕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微电子及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每年实施10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全力建设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综合配套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竖起来”的科技园,推进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全市建成邗江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广陵科技创业园、扬州科技广场等科技产业综合体43个,建成面积超60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超450万平方米。

    这些创新载体,既促进了年轻人才、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融合发展,也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有效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我们通过完善政策和周边商住配套,先后引进沈飞601所、中航机载工程中心、清华MEMS研究院等22家科研院所,在综合体建立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体量规模和发展效益,并集聚了一批优质项目,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陈星说。

    如今,从北临长江的仪征市到连接苏北的宝应县,近百公里沿线上,扬州国际创新中心、海归人才创业园、以色列SE孵化器等一批高水平科创载体集聚,成为一道绚丽夺目的“科创走廊”,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了发展新活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