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提供多元化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提升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各类区域的创新治理及服务能力,激励原生科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上海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万劲波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浦东“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其实早在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已经提出了“抢抓战略机遇,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要求。
策源指策划、动议、起源,原始指本始、最初、发源,都有“第一”和“率先”的内涵。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看,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需从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这三个着力点进行发力。
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从变革对象、发生机理、表现形式和影响来看,科学革命是科学思想的飞跃,源于现有理论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冲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构建和科学发现,这将导致科学思想、理论和认识的变革,提高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也为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奠定新的知识体系基础。技术革命是人类生存发展手段的飞跃,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应用,表现为技术的集群式发明与革新,这将导致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提高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也为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奠定了新的技术体系基础。
科技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拉动,源于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革新和突破。近代以来,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策源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社会会对某些新兴领域提出强烈的创新需求。在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新需求会吸引科学家和企业家关注,导致社会投资显著增加,进而带动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和源泉,其周期远长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周期,需要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新一轮科学革命的到来可能为时尚早,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智能化。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促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交叉融合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回顾历史,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强调贸易、工业、技术到重视基础科学和源头创新的发展过程。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也伴随着大国兴衰和国际竞争格局进行了大调整。中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为主向创新引领为主的战略转变,若能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上海为例,上海2019年人均GDP为2.28万美元,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列2021QS亚洲大学排名前十位。未来十五年,上海有条件抓住机遇,依托科教资源密集优势以及国际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承担更多国家使命,更好发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龙头带动作用,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创新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建设好世界科学与教育中心、创新及人才高地。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增长很快,但要实现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增长”的预期目标,仍要解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地方与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建立宽阔通畅的社会资金投入科学研究渠道,并建立促进地方与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投入的有效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就地方和企业而言,要把握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加强对科技前沿趋势和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研判,选准科技创新优先领域和“赛道”,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统筹部署。在不具备或失去“源头科学”创新机会的条件下,应将科技创新的焦点引导到“源头技术”创新机会的动态识别、前瞻选择和系统布局上。
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创新,既可能是全新技术,也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及创新型应用。一个地区的产业分工是由地理位置、市场规模和体制政策等决定的,从产业技术来看,要保障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自主可控,从样品、产品到商品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从供应链体系来看,供应链要拥有灵活、高效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从产业控制力来看,领先企业和机构要有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能在邻近空间甚至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从要素支撑来看,产业链要和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政策链等深度融合,提供系统有效的支撑。以上海为例,若想建设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速科技成果涌现并让其持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创新链指从创意产生到形成科技成果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完整链条。针对创新链不同阶段的规律特征和主要任务,需要提高所有环节的创新要素供给质量,优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不同阶段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接续转换,消除科技创新及治理过程中的“孤岛现象”。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旨在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链指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消费需求、市场、生产质量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上下游组织关系、产业配套性等是决定产业链形成与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可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并最终起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作用。强链补链固链,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微创新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创新领军企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基础是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基础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畅通设计、研发、服务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及产业、教育、人才、金融体系,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安全。
要着眼于优化要素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微观层面企业竞争力与积极性,实现中观层面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完备性,实现宏观层面经济体系现代化与协调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动态平衡、迭代升级。以上海为例,虽然当前上海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0》创新集群排名中位居第9位,在德科集团《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2020》城市排名中位居第32位,表现突出,但若能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将在创新策源功能上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
更好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上海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初具规模,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初显成效,科研队伍质量显著提升,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若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人才队伍的活力仍需进一步激发;基础研究的动力仍需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开放协同的潜力仍需进一步挖掘。
当前,浦东和上海需按照“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定位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好地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
二是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支撑引领能力,解决关键领域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存在的断点、堵点和梗阻。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注重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三是营造优质的软硬环境。注重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极具吸引力的软环境,提供充足的风险资本支持,保障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培育双创人才,打造良好双创生态。
四是积极推动创新集群发展。发展专业联结组织,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促进知识集群向创新集群延伸,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拓展,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活力、竞争力及国际分工地位。
五是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提供多元化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提升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各类区域的创新治理及服务能力,激励原生科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上海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